日期检索:
保农民就业 为小康护航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农民增收的账本里,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40%,已成为最大的贡献因素。农民就业怎么样,关乎着脱贫的质量、小康的成色。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把保就业放在“六保”任务之首,要求各地各部门千方百计保就业,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如何稳住农民就业增收的好势头,是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同舟共济打赢就业保卫战
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是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9亿人,其中有1.7亿人外出务工。
“由于农民工大多是一线的普工,灵活就业也比较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为直接。”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告诉记者,随着复工复产全面推进,农民工就业形势正趋向好转。但国外疫情还没得到有效控制,外贸企业开工率不足,与往年相比农民外出务工的难度大了不少。
早准备、早行动,可以抢得先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商丘市市长张建慧介绍,在2月8日全市就启动了“全员返岗就业专项行动”,组织5400名干部下沉村组摸排登记、分类施策,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新疆等17个重点长期劳务协作地区对接,协调市内外企业到村开展定点招聘1378场,有力保障了贫困户、脱贫户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需求。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经营出现不少困难,不少农民工面临失业风险。全国人大代表、正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印孙呼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尽最大努力减少裁员,同舟共济打赢就业保卫战。
减税降费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我国城镇化正在推进,农民进城是大趋势。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必须多从产业发展下功夫。
从就业分布上看,我国农民就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中小制造业企业以及相关服务型行业,而这些企业往往抗风险能力较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稳住农民就业首先要保住企业。
“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共鸣,“以政府真正过紧日子换来百姓和企业的好日子”的大智慧,必将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长三角地区是农民工就业主要目的地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建议,支持浙江等优势地区为全国“六稳”“六保”大局发挥更大支撑作用。在特别国债额度和中央资金分配上与各地减税降费力度相匹配。精准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产业振兴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产业日益兴旺,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我们村曾经是个贫困村,产业扶贫帮我们脱了贫,村民在家工资可能比外面要少一些,但是生活成本也低。”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榆树市永生村党总支书记王艳凤介绍,村里有苗木花卉等4家企业,一天可能就要用上100多人的劳动力,自己村里人手不够,还要去别的村找,而且能够很好地照顾到年龄大的劳动力以及残疾人群。
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把落下的路程赶上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一直忙着推进村里的“红薯革命”,筹建一座占地2000亩的辉县薯品产业园,打造从种植到加工的红薯产业链,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把当地农民的“拿手好戏”变成“生财之道”,成为南太行百姓脱贫致富的生产基地。
“乡村振兴正当时,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建议,加大力度支持发展农家乐、农村自媒体电商、农村二手车市场、农村物流等新业态,采取财政、金融和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供应链,把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小农户融入供应链,形成标准统一、质量可靠的产供销一体化共同体。
(据《农民日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把保就业放在“六保”任务之首,要求各地各部门千方百计保就业,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如何稳住农民就业增收的好势头,是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同舟共济打赢就业保卫战
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是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9亿人,其中有1.7亿人外出务工。
“由于农民工大多是一线的普工,灵活就业也比较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为直接。”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告诉记者,随着复工复产全面推进,农民工就业形势正趋向好转。但国外疫情还没得到有效控制,外贸企业开工率不足,与往年相比农民外出务工的难度大了不少。
早准备、早行动,可以抢得先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商丘市市长张建慧介绍,在2月8日全市就启动了“全员返岗就业专项行动”,组织5400名干部下沉村组摸排登记、分类施策,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新疆等17个重点长期劳务协作地区对接,协调市内外企业到村开展定点招聘1378场,有力保障了贫困户、脱贫户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需求。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经营出现不少困难,不少农民工面临失业风险。全国人大代表、正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印孙呼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尽最大努力减少裁员,同舟共济打赢就业保卫战。
减税降费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我国城镇化正在推进,农民进城是大趋势。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必须多从产业发展下功夫。
从就业分布上看,我国农民就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中小制造业企业以及相关服务型行业,而这些企业往往抗风险能力较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稳住农民就业首先要保住企业。
“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共鸣,“以政府真正过紧日子换来百姓和企业的好日子”的大智慧,必将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长三角地区是农民工就业主要目的地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建议,支持浙江等优势地区为全国“六稳”“六保”大局发挥更大支撑作用。在特别国债额度和中央资金分配上与各地减税降费力度相匹配。精准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产业振兴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产业日益兴旺,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我们村曾经是个贫困村,产业扶贫帮我们脱了贫,村民在家工资可能比外面要少一些,但是生活成本也低。”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榆树市永生村党总支书记王艳凤介绍,村里有苗木花卉等4家企业,一天可能就要用上100多人的劳动力,自己村里人手不够,还要去别的村找,而且能够很好地照顾到年龄大的劳动力以及残疾人群。
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把落下的路程赶上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一直忙着推进村里的“红薯革命”,筹建一座占地2000亩的辉县薯品产业园,打造从种植到加工的红薯产业链,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把当地农民的“拿手好戏”变成“生财之道”,成为南太行百姓脱贫致富的生产基地。
“乡村振兴正当时,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建议,加大力度支持发展农家乐、农村自媒体电商、农村二手车市场、农村物流等新业态,采取财政、金融和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供应链,把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小农户融入供应链,形成标准统一、质量可靠的产供销一体化共同体。
(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