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佳县:镇镇有主业 村村有特色
  本报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杜飞科
  马奶后是佳县刘家山便民服务中心马家沟村的脱贫户,他和妻子曾经因病不能干体力活,只能受穷。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马奶后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包抓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帮扶下,马奶后夫妇对脱贫致富鼓起了信心,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开始发展养牛产业。2018年,马奶后家人均纯收入6051元,正式退出了贫困户序列。
  马奶后家的事例,是佳县因地制宜、精准推动产业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
  在扶贫工作中,佳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制定《“3+X”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3”即100万亩红枣、20万亩山地苹果、200万只红枣羊等家畜家禽;“X”即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小杂粮、10万亩地膜高粱、1万户葭州民宿、户均1份光伏产业等。该县推行“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把贫困群众镶嵌到产业链上,构建起“长短结合、多点支撑、全面覆盖”的产业体系,做到“镇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产品、户户有增收项目”。32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重点发展“种养加”产业。村集体收益按照“451”模式分配,形成谢家沟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拓家硷等7个村集体收益达20余万元。全县红枣羊等畜禽饲养总量达124.12万头(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5.3亿元、种植业总产值7.5亿元。
  镇村两级也因地制宜制定了产业规划,将县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实现了县镇村“3+X”产业规划有机衔接、互相配套、稳步实施。全县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3.05亿元,实施产业项目1754个。
  在一系列有力举措的推进下,佳县县域内各村发展模式百花齐放——
  黄河西畔的王宁山村,针对红枣丰产不丰收困境,实施低产枣园改造,成立红枣酒业合作社,建设原生态田园综合体。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400元,走出了一条红枣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大山深处的申家沟村,让品质优良的佳县白绒羊,吃着以佳县原产红枣为核心配方的饲料,养出了肉质鲜美的红枣羊。2019年7月19日,该村红枣羊产业进行第二次分红大会,每户贫困户分红2450元。
  2014年泥河沟村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此为契机,该村开始打造集枣乡文化、乡村体验、黄河风光为一体的旅游业。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开起了民宿。家门口就能致富的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截至2019年12月底,佳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2个,其中深度贫困村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8069户46402人,累计脱贫退出102村16525户44110人。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98%,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等“大考”,向全县广大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佳县县委书记刘生胜表示,脱贫“摘帽”后,佳县仍将按照“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深入村户,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到力度不减、政策不变、队伍不散、人员不撤、干劲不松,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全力实现全县剩余1544户229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扎实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按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