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徐明芝的“腊味人生”
    徐明芝守着刚出生的小猪仔。

    扫码观看相关报道
  通讯员 唐琳 本报记者 李冀安 文/图
  “你没看到脚下有猪仔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记者还没踏进院子,远远就看到徐明芝站在猪圈旁探着身子朝着圈里母猪大声吼道。
  眼前这位头发白了一大半,身穿一件红色绒布棉衣,脚上穿着沾满了稀泥的胶鞋,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老太太就是徐明芝。
  今年62岁的徐明芝和68岁的老伴杨绪山住在康熙沟里,曾是镇坪县城关镇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勤劳的老两口靠养猪、卖腊肉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只要人勤快 不怕挣不到钱
  3月27日,在徐明芝的新房里,记者看到还剩下几块腊肉。徐明芝说:“这几年,我们家的腊肉从没进过菜市场,都是外边的人到家里来买,现在只剩这些了,前几天还有人来问,我说不卖了,这些要留着自己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农村只要勤快就不怕挣不到钱。”这是徐明芝常说的一句话,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这一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徐明芝和丈夫就开始养猪、卖腊肉,她坚持用传统方式养猪、炕肉。“饲料喂的猪哪有农村自家养的猪肉好吃?”徐明芝说。不喂饲料,十几头猪每天的猪草和粮食就要三四百斤。草都是她自己去山里背回来的,同村群众有时也会帮忙给一些,老伴负责把买的粮食运回来,在县城务工的儿子偶尔也会回来帮忙。
  炕肉的木柴、火候、时间都有讲究。“炕肉要用柏树,用小火慢慢炕,炕的时间不够肉就容易坏,过不了夏天,炕久了颜色不好看也不好洗……”提到炕肉,徐明芝说得头头是道。为了控制好火候,徐明芝和老伴必须24小时轮流在炕房里蹲守。徐明芝家炕的腊肉无论口感还是成色都是上乘,在县城里也小有名气,供不应求。
  只要猪下仔 首先供乡邻
  这两年猪肉价格飙升,养猪的人也越来越多,猪仔有时花高价也很难买到。“猪仔不好买,我就自己养母猪。这窝是前几天下的,那窝是昨天才下的。一共有21只猪仔,今年不用到处去买了,自己养十几只,还能卖一些。”徐明芝开心地说。
  为了防止刚出生的小猪仔被母猪踩伤或压到,圈里要随时有人守着。徐明芝说:“这几天老头子不舒服,住院了,晚上只有我一个人守,守个十来天就好了。”
  养猪这些年,徐明芝没少受乡邻的帮衬,所以自家母猪下了猪仔,她首先想到的是乡邻。徐明芝说:“我昨天上街好多人问我有没有猪仔,我都说没有,一个都没答应。现在猪仔不好买,我肯定要先供给自己村上的人。” 
  只要还能动 就要干下去
  “去年卖腊肉挣了6万多块钱,还卖了几头大猪,加上卖土鸡、鸭子、蔬菜的钱,差不多有10万元。我家不仅脱贫了,还把盖房子欠的账还清了。现在猪肉价格好,我的腊肉也有一点名气了,我还要多做几年。”
  “儿媳妇还有两个月就要生二胎了,我要把剩下的腊肉和几只老母鸡给她留着。”说起儿媳,徐明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儿子和儿媳住在县城,儿媳招呼小孩上学,儿子跑运输,生活其乐融融。
  “现在国家政策好,满60岁还有养老金。单靠那个钱也不行,只要还能动,我就要干下去。”徐明芝说。
  如今,康熙沟里十几户群众的土坯房都已陆续变成了小洋楼,徐明芝家是第一批住进新房的。“我准备多养些猪,把从鸡舍到小路这块地方整出来建个猪圈,专门养母猪,原来的圈全部用来养商品猪。一年养几十头猪,我和老头子还是没问题的。”徐明芝指着眼前的一块空地规划着下一步的打算。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