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农”墨重彩惠三秦
临潼区石榴红科技园工作人员将石榴装箱,销往全国各地。
大棚里西红柿长势喜人,高陵区何村菜农游帮林(左)笑逐颜开。
陕西茶叶入闽深受市民青睐。
本报记者 黄敏
寒冬数九,风厉霜飞。有着“中国大棚第一村”美誉的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办何村,正在精心酝酿一场丰收的盛宴。数千座大棚果蔬飘香,西红柿、黄瓜等长势喜人。菜农们翘首以盼,春节前后新年第一波蔬菜上市能有一个好开局。
作为我省特色农业“3+X”工程中“重量级”的设施农业,何村大棚基地的冬日盛况正是我省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五年来,我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以脱贫攻坚为抓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立足资源禀赋实施“3+X”“三年百市”等一系列工程,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农”墨重彩绘就新时代陕西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加速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1 乡村有朝气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2020年1月6日,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从黄土高原飘过秦岭之巅,到处寒气逼人。在这样的天气里,高陵区何村菜农游帮林却干劲十足,他的15座大棚种着西红柿和黄瓜。眼下,西红柿已结出绿果,煞是喜人;黄瓜青翠欲滴,散发出诱人的气息。
“这十几座大棚蔬菜,8月育苗,11月下种,春节前后就能采摘上市。市场行情好的话,这一季能收入七八万元。”对于抢占节后市场先机,游帮林充满信心。
20世纪90年代,何村开始种植大棚蔬菜。近年来,何村在温室大棚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蔬菜采摘、农业种植体验、青少年学习教育基地等项目,拓展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
目前,何村已发展温室大棚5300余座,村民人均年收入2.5万元,实现了户户有大棚、人人会种菜。该村先后成立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庄就业1000多人。设施大棚成为当地生金流银的朝阳产业,让乡村有朝气,更有竞争力。
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打特色产业品牌,是我省近年来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思路。五年来,我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实施苹果“北扩西进”、猕猴桃“东扩南移”,建设关中奶山羊基地和渭北百万设施蔬菜区域板块,推动特色产业长足发展。2018年,我省实施“3+X”工程,着力打造苹果、羊乳、设施农业三个千亿级产业,做优做强猕猴桃、茶叶、魔芋等区域特色产业。
如今,我省以“3+X”工程为主体、长短结合的产业脱贫结构框架已经建成,三个千亿级产业成为全省最具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一条依托苹果、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不断向外延伸的发展之路,持续绽放精彩。
2 乡村有活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以前,按老方法种石榴,每亩产量就三四百斤。实施标准化无公害种植后,产量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临潼区铁炉街道办事处下刘村果农睢经运告诉记者,自几年前入股临潼石榴红生态产业园,通过绿色无公害规范化种植,他的收入连年增多。
目前,临潼石榴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区内建成高标准优质石榴示范园15个。在加快推进石榴产业发展进程中,昔日的荒山废地,如今是遍地翠绿,不仅营造了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石榴产业带动下,我们的果品观光采摘游活动发展很快。这几年,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左右。”石榴红生态产业园负责人王勋哲说。
近年来,我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将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经济调整的关键,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2016年以来,我省年均减少不合理施肥7.5万吨,农产品质量走在全国前列,生态农业优势不断显现,成为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新途径。
守护山、水、村,收获绿、富、美。目前,我省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1个,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相继建成,逐步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 农业有魅力 品牌建设持续推进
2019年10月16日,我省11个市(区)精心挑选的200余种特色农产品一路南下,在福建举办的陕闽合作——陕西特色农产品推介宣传周活动精彩亮相,受到了当地市民和客商的广泛关注。
“陕西茶叶口感独特,质量上乘。每进一批茶叶,我都会送到农产品质检部门进行检测,从未出现问题。”福州市生合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守光面对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回访时,言语间毫不掩饰对陕西特色农产品的喜爱和信赖。
据了解,这次推介活动签约购销协议总金额6.37亿元,现场销售253.6万元,意向协议61个,金额6365万元。
这一活动的成功举办,只是我省农产品“三年百市”品牌营销行动有实效、结硕果的一个小小印证。
2018年,我省启动农产品“三年百市”行动,建设陕西特色农产品网络展览馆,举办百场活动,创建千家形象店,搭载万家销售网平台,推动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结合,形成较完善的陕西农产品品牌体系。这些举措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优质销售,助力脱贫攻坚。
截至2019年12月,“三年百市”行动成果丰硕,省市县举办参展262场次,意向签约金额累计596.07亿元。改建提升陕西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店、专柜1159个,农产品网上展厅正式运行……随着“三年百市”行动的持续推进,我省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同时聚焦乡村振兴、产业脱贫、“3+X”等工程,加快建成苹果大数据中心和期货交易市场。与江苏省浙江商会签订农产品购销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定向认购、销售我省贫困县区农产品不少于50亿元,推动我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稳定产业长效脱贫和农民增收。
手记
持续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黄敏
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产业化。没有绿色发展,就没有农业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以来,我省按照“稳粮、扩菜、优果、兴牧”的发展方针,突出“生态、绿色、安全、无公害”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逐步形成了特色现代农业新格局。
目前,我省特色产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以稳定粮食产量为根本,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果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为主导的“3+X”工程和区域特色产业,同时加快一二三产业联动、点线面结合的全产业链创建模式。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三秦大地。打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持续加强,渭河成为最美家乡河,汉江、丹江水质持续为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陕西正在加快建设。
五年来,我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已经全面铺展,一幅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描绘。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为陕西追赶超越,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持续发力。
大棚里西红柿长势喜人,高陵区何村菜农游帮林(左)笑逐颜开。
陕西茶叶入闽深受市民青睐。
本报记者 黄敏
寒冬数九,风厉霜飞。有着“中国大棚第一村”美誉的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办何村,正在精心酝酿一场丰收的盛宴。数千座大棚果蔬飘香,西红柿、黄瓜等长势喜人。菜农们翘首以盼,春节前后新年第一波蔬菜上市能有一个好开局。
作为我省特色农业“3+X”工程中“重量级”的设施农业,何村大棚基地的冬日盛况正是我省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五年来,我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以脱贫攻坚为抓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立足资源禀赋实施“3+X”“三年百市”等一系列工程,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农”墨重彩绘就新时代陕西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加速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1 乡村有朝气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2020年1月6日,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从黄土高原飘过秦岭之巅,到处寒气逼人。在这样的天气里,高陵区何村菜农游帮林却干劲十足,他的15座大棚种着西红柿和黄瓜。眼下,西红柿已结出绿果,煞是喜人;黄瓜青翠欲滴,散发出诱人的气息。
“这十几座大棚蔬菜,8月育苗,11月下种,春节前后就能采摘上市。市场行情好的话,这一季能收入七八万元。”对于抢占节后市场先机,游帮林充满信心。
20世纪90年代,何村开始种植大棚蔬菜。近年来,何村在温室大棚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蔬菜采摘、农业种植体验、青少年学习教育基地等项目,拓展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
目前,何村已发展温室大棚5300余座,村民人均年收入2.5万元,实现了户户有大棚、人人会种菜。该村先后成立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庄就业1000多人。设施大棚成为当地生金流银的朝阳产业,让乡村有朝气,更有竞争力。
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打特色产业品牌,是我省近年来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思路。五年来,我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实施苹果“北扩西进”、猕猴桃“东扩南移”,建设关中奶山羊基地和渭北百万设施蔬菜区域板块,推动特色产业长足发展。2018年,我省实施“3+X”工程,着力打造苹果、羊乳、设施农业三个千亿级产业,做优做强猕猴桃、茶叶、魔芋等区域特色产业。
如今,我省以“3+X”工程为主体、长短结合的产业脱贫结构框架已经建成,三个千亿级产业成为全省最具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一条依托苹果、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不断向外延伸的发展之路,持续绽放精彩。
2 乡村有活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以前,按老方法种石榴,每亩产量就三四百斤。实施标准化无公害种植后,产量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临潼区铁炉街道办事处下刘村果农睢经运告诉记者,自几年前入股临潼石榴红生态产业园,通过绿色无公害规范化种植,他的收入连年增多。
目前,临潼石榴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区内建成高标准优质石榴示范园15个。在加快推进石榴产业发展进程中,昔日的荒山废地,如今是遍地翠绿,不仅营造了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石榴产业带动下,我们的果品观光采摘游活动发展很快。这几年,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左右。”石榴红生态产业园负责人王勋哲说。
近年来,我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将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经济调整的关键,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2016年以来,我省年均减少不合理施肥7.5万吨,农产品质量走在全国前列,生态农业优势不断显现,成为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新途径。
守护山、水、村,收获绿、富、美。目前,我省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1个,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相继建成,逐步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 农业有魅力 品牌建设持续推进
2019年10月16日,我省11个市(区)精心挑选的200余种特色农产品一路南下,在福建举办的陕闽合作——陕西特色农产品推介宣传周活动精彩亮相,受到了当地市民和客商的广泛关注。
“陕西茶叶口感独特,质量上乘。每进一批茶叶,我都会送到农产品质检部门进行检测,从未出现问题。”福州市生合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守光面对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回访时,言语间毫不掩饰对陕西特色农产品的喜爱和信赖。
据了解,这次推介活动签约购销协议总金额6.37亿元,现场销售253.6万元,意向协议61个,金额6365万元。
这一活动的成功举办,只是我省农产品“三年百市”品牌营销行动有实效、结硕果的一个小小印证。
2018年,我省启动农产品“三年百市”行动,建设陕西特色农产品网络展览馆,举办百场活动,创建千家形象店,搭载万家销售网平台,推动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结合,形成较完善的陕西农产品品牌体系。这些举措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优质销售,助力脱贫攻坚。
截至2019年12月,“三年百市”行动成果丰硕,省市县举办参展262场次,意向签约金额累计596.07亿元。改建提升陕西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店、专柜1159个,农产品网上展厅正式运行……随着“三年百市”行动的持续推进,我省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同时聚焦乡村振兴、产业脱贫、“3+X”等工程,加快建成苹果大数据中心和期货交易市场。与江苏省浙江商会签订农产品购销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定向认购、销售我省贫困县区农产品不少于50亿元,推动我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稳定产业长效脱贫和农民增收。
手记
持续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黄敏
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产业化。没有绿色发展,就没有农业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以来,我省按照“稳粮、扩菜、优果、兴牧”的发展方针,突出“生态、绿色、安全、无公害”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逐步形成了特色现代农业新格局。
目前,我省特色产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以稳定粮食产量为根本,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果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为主导的“3+X”工程和区域特色产业,同时加快一二三产业联动、点线面结合的全产业链创建模式。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三秦大地。打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持续加强,渭河成为最美家乡河,汉江、丹江水质持续为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陕西正在加快建设。
五年来,我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已经全面铺展,一幅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描绘。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为陕西追赶超越,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