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我国首个“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研究中心”在杨凌成立
本报讯(靳军 记者 陈新涛)12月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研究中心”在该校植物保护学院挂牌成立,这是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首个以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为研究内容的机构。
作物病虫草害的监测与预警是植物保护的中心工作之一。长期以来,这项重要工作主要依靠人工完成,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预报时效性和准确率不高。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气象数据采集、有害生物分子定量检测、物联网、传感器及电子通信技术等飞速发展,作物病虫草害的监测预警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也得到了较快提高。
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研究中心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作物主要病虫草害的成灾规律,建立预测模型,科学预测病虫草害发生为害程度,指导防治工作。同时,它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相关企业合作,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中心主任胡小平教授介绍,中心为开放性研究平台,依托高校,面向国内外开展协作攻关。中心成员除了该校团队外,还有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以及美国、英国高校与科研单位的植保专家团队,涉及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苹果黑星病、草害、小麦白粉病、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稻瘟病、蔬菜叶病等监测预警研究。目前,中心已经在全国建立了200余个固定的病虫草害观测试验场,每天都有上万条信息汇入数据库。
据了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从事有害生物发生、流行的教学科研工作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经过30多年的积累和创新,目前已走在了全国监测预警智能化研发的前列。学院专家团队先后建立了我国首个小麦条锈病远程预警系统,主持制定了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完成了蚜虫突变预测的优化理论,建立并优化了病虫草害的神经网络自学习预测模式,发表与病虫草害监测预警相关研究论文200余篇。
早在2012年12月,胡小平教授团队就针对影响全国粮食生产安全的五大病虫害之一的小麦赤霉病,研发出我国首台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报器,同时利用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开发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和设备。该智能设备目前已进入第六代并实现了产业化,在全国小麦产区的16个省得到推广,仅陕西就有60个县区安装使用,其预测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准确性受到业内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的称赞。
作物病虫草害的监测与预警是植物保护的中心工作之一。长期以来,这项重要工作主要依靠人工完成,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预报时效性和准确率不高。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气象数据采集、有害生物分子定量检测、物联网、传感器及电子通信技术等飞速发展,作物病虫草害的监测预警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也得到了较快提高。
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研究中心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作物主要病虫草害的成灾规律,建立预测模型,科学预测病虫草害发生为害程度,指导防治工作。同时,它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相关企业合作,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中心主任胡小平教授介绍,中心为开放性研究平台,依托高校,面向国内外开展协作攻关。中心成员除了该校团队外,还有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以及美国、英国高校与科研单位的植保专家团队,涉及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苹果黑星病、草害、小麦白粉病、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稻瘟病、蔬菜叶病等监测预警研究。目前,中心已经在全国建立了200余个固定的病虫草害观测试验场,每天都有上万条信息汇入数据库。
据了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从事有害生物发生、流行的教学科研工作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经过30多年的积累和创新,目前已走在了全国监测预警智能化研发的前列。学院专家团队先后建立了我国首个小麦条锈病远程预警系统,主持制定了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完成了蚜虫突变预测的优化理论,建立并优化了病虫草害的神经网络自学习预测模式,发表与病虫草害监测预警相关研究论文200余篇。
早在2012年12月,胡小平教授团队就针对影响全国粮食生产安全的五大病虫害之一的小麦赤霉病,研发出我国首台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报器,同时利用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开发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和设备。该智能设备目前已进入第六代并实现了产业化,在全国小麦产区的16个省得到推广,仅陕西就有60个县区安装使用,其预测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准确性受到业内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