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安康:尽锐出战破深贫 精准发力提质量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通讯员 刘锐萍 本报记者 李冀安
“陕西脱贫看安康”。9县1区均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的安康,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以非常之策,解非常之困,奏响高质量脱贫的最强音。
聚众力 集中优势资源实施精准帮扶
“我们要把‘最硬’的干部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去。最难的工作也是最好的舞台,最难的工作,也会出最优秀的干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说。
在安康脱贫战场上,1086名第一书记、4235名驻村工作队员、5.28万名职工干部,奔赴脱贫“前线”。
同时,安康市将扶贫项目资金倾斜支持深度贫困县区和深度贫困村。据统计,三年来,安康市累计投入深度贫困地区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6.8亿元,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1.3亿元;累计安排省级交通及饮水安全项目1250个,苏陕扶贫协作项目236个,生态护林员指标1020个;省上和安康市新增124个单位全部帮扶深度贫困县。
强两业 寻求长远脱贫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安康市在发展五大主导产业的同时,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布局了一批“木瓜、拐枣、瓜蒌”等地方特色产业,保留了一批“中药材、烤烟、蚕桑、食用菌、蜂蜜”等传统产业,新开发了一批“农家乐、乡村游、田园风光”等新兴业态。
目前,安康市深度贫困村大多已形成了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态势。白河县实施现代农业“五百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村全覆盖;旬阳县珍珠村短抓烟草、畜牧,中抓食用菌、中药材和魔芋,长抓光伏和拐枣,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汉阴县东风村成立4个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花椒、天麻、蜜蜂、食用菌4个特色产业基地,助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3万贫困人口因发展产业而走上致富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安康市探索出了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紫阳县“产业就业”融合培训模式、白河县“就业+创业+产业”融合培训模式、旬阳县“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模式等4项就业扶贫模式,先后在全省推广示范,尤其是紫阳的技能培训模式先后获得多个国家级荣誉,并列全球减贫案例榜首。据统计,2018年以来,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60.4万人,创造劳务经济收入136亿元。
补短板 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质增效
安康市按照“短攻深度贫困,长促乡村振兴”的目标,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差异化措施补短板、提质量。
针对大量贫困户缺资金、缺劳动力、缺技术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安康市积极探索“支部+X+贫困户”模式,将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其中的X可以是园区、景区、社区工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
目前,安康市已经形成229家扶贫龙头企业、891个现代农业园区、2334个专业农业合作社。78208户贫困户与2308个市场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
针对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普遍较弱、陷入“精神贫困”的现状,安康市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载体开展新民风建设。目前,很多贫困户通过新民风教育达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从而加快了攻克深度贫困的步伐。安康的新民风建设也因此获得了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时下,走进安康各县区,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处处生产场地热火朝天、一张张笑脸如花般绽放……田间地头,传统农业生产的印迹正逐渐褪去,特色富民产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截至目前,2019年全面摸底农户766713户2514938人,“三保障”已解决总农户的97.99%,845个拟退出贫困村全部达标;经综合分析预判,9个计划退出贫困县区有望按期脱贫“摘帽”,全市全域脱贫“摘帽”目标可如期实现。305万安康儿女正在为迎接最后的胜利奋力冲刺。
通讯员 刘锐萍 本报记者 李冀安
“陕西脱贫看安康”。9县1区均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的安康,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以非常之策,解非常之困,奏响高质量脱贫的最强音。
聚众力 集中优势资源实施精准帮扶
“我们要把‘最硬’的干部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去。最难的工作也是最好的舞台,最难的工作,也会出最优秀的干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说。
在安康脱贫战场上,1086名第一书记、4235名驻村工作队员、5.28万名职工干部,奔赴脱贫“前线”。
同时,安康市将扶贫项目资金倾斜支持深度贫困县区和深度贫困村。据统计,三年来,安康市累计投入深度贫困地区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6.8亿元,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1.3亿元;累计安排省级交通及饮水安全项目1250个,苏陕扶贫协作项目236个,生态护林员指标1020个;省上和安康市新增124个单位全部帮扶深度贫困县。
强两业 寻求长远脱贫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安康市在发展五大主导产业的同时,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布局了一批“木瓜、拐枣、瓜蒌”等地方特色产业,保留了一批“中药材、烤烟、蚕桑、食用菌、蜂蜜”等传统产业,新开发了一批“农家乐、乡村游、田园风光”等新兴业态。
目前,安康市深度贫困村大多已形成了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态势。白河县实施现代农业“五百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村全覆盖;旬阳县珍珠村短抓烟草、畜牧,中抓食用菌、中药材和魔芋,长抓光伏和拐枣,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汉阴县东风村成立4个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花椒、天麻、蜜蜂、食用菌4个特色产业基地,助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3万贫困人口因发展产业而走上致富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安康市探索出了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紫阳县“产业就业”融合培训模式、白河县“就业+创业+产业”融合培训模式、旬阳县“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模式等4项就业扶贫模式,先后在全省推广示范,尤其是紫阳的技能培训模式先后获得多个国家级荣誉,并列全球减贫案例榜首。据统计,2018年以来,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60.4万人,创造劳务经济收入136亿元。
补短板 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质增效
安康市按照“短攻深度贫困,长促乡村振兴”的目标,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差异化措施补短板、提质量。
针对大量贫困户缺资金、缺劳动力、缺技术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安康市积极探索“支部+X+贫困户”模式,将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其中的X可以是园区、景区、社区工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
目前,安康市已经形成229家扶贫龙头企业、891个现代农业园区、2334个专业农业合作社。78208户贫困户与2308个市场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
针对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普遍较弱、陷入“精神贫困”的现状,安康市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载体开展新民风建设。目前,很多贫困户通过新民风教育达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从而加快了攻克深度贫困的步伐。安康的新民风建设也因此获得了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时下,走进安康各县区,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处处生产场地热火朝天、一张张笑脸如花般绽放……田间地头,传统农业生产的印迹正逐渐褪去,特色富民产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截至目前,2019年全面摸底农户766713户2514938人,“三保障”已解决总农户的97.99%,845个拟退出贫困村全部达标;经综合分析预判,9个计划退出贫困县区有望按期脱贫“摘帽”,全市全域脱贫“摘帽”目标可如期实现。305万安康儿女正在为迎接最后的胜利奋力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