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精准扶贫照亮群众小康路
——千阳县委书记何玲的扶贫故事
  脱贫路上的县委书记
  本报记者 边浩 韩小珍
  11月20日,一场西北风裹挟着初冬的微雨,让地处西陲黄土高原上的千阳县气温骤降,寒气逼人,但张家塬镇柳家塬村二组贫困户杨崇志的家里却暖意融融。一大早,杨崇志和老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县委书记何玲。
  “老杨。天冷了,来看看你们苹果卖完了没有?家里还缺啥不?”何玲问到。
  “不缺啥,现在房子盖好了,安全过冬不成问题。苹果也卖了一大半,今年比去年产量高,卖2万元么嘛哒。”见到自己的帮扶人何玲,杨崇志高兴地说。
  杨崇志一家是何玲在张家塬镇柳家塬村结对帮扶的5户贫困户之一。县委书记的工作虽然很忙,但何玲从没有放松过对这5户贫困户的帮扶,栽苹果、建新房、找工作、治大病……事事她都参与其中,特别是杨崇志家的苹果,从建园、管护、结果、销售,事事都挂在何玲心上。
  3年来,通过帮扶这5户贫困户的实践,加上对全县上千户贫困户的走访调研,何玲为全县脱贫攻坚提出了“党建引领、扶志为先、产业为本、精准为要、质量脱贫”的工作思路,要求一定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发展产业促增收,深挖穷根补短板,志智双扶促干劲,推动千阳脱贫攻坚连续3年被省上考核为先进,今年5月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因人施策 组织群众产业增收
  千阳县2015年识别贫困村76个、贫困人口8080户2.56万人,贫困发生率22.3%,贫困人口多、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属国家六盘山片区县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走村串户调研情况,加班加点研究办法,针对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何玲要求干部带着感情、责任和办法帮着群众干、带着群众干、组织群众干。督促各村把贫困家庭按劳动力、技术、资金多少分为有能力户、弱能力户、缺能力户三大类,分别采取帮、扶、托的办法一人一计、因户施策,有效避免了“大水漫灌”和干部群众“两张皮”的现象。她要求各村、各户发展产业一定要向苹果、奶山羊等全县重点产业靠拢;采取“合作社+土地流转+园区务工+资金入股+贫困户”的方式,把贫困群众全部镶嵌在产业链上,依靠集中的力量组织他们选择最适合自身的种、养、工、股等增收方式,实现产业增收。 
  目前,全县建成“一村一业、数村一品”脱贫产业示范基地25个,带动特色瓜果、有机蔬菜、蜂蜜、光伏、电商等中小产业快速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苹果、奶山羊、刺绣成为农民长期增收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18元,年均增长35.2%。
  追本溯源,里外兼修拔除穷根
  “缺钱是我们贫困的表象,最核心的是缺少办法和动能;干部群众都需要扶贫扶志。”何玲在全县第一次脱贫攻坚大会上响亮提出。为此,她给干部创办了“扶贫大讲坛”,轮流登台交流思想、谈打算、晒成绩,组织外出学习“三变”改革、农业园区、旅游开发。在各村创办了“志智双扶”学校,组织群众学习技能、孝敬老人、移风易俗、整治环境,采取“比学亮帮超”的办法教育群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帮扶实践中,何玲还发现一些婴幼儿身处贫困留守状态,多数看护人教育水平不高、早期教育意识薄弱。为此,她积极探索“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山区县办强教育”的千阳教育之路,帮助农村孩子自强自信地走出大山。另外,针对农村“三留守”问题,在何玲的带领下,千阳县建成45所养老互助幸福院、8所农村儿童成长家园,开发农村创业就业岗位2万余个,有效化解了群众外出务工与照顾老人、管孩子等现实矛盾,实现了政府省心、子女放心、老人舒心。一系列惠民工程和政策,彻底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
  柳家塬及周边村耕地多、在家劳动力少。2016年,何玲指导村上争取资金50万元,买回2台拖拉机,帮助周边群众耕种、拉运,当年实现收入20万元。经过3年发展,如今已拥有耕旋播收等各种农机40余台,帮助耕种土地4000余亩,托管经营土地500余亩,发展起果园、花卉、小杂粮等产业,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20余万元。壮大集体经济也成为千阳脱贫攻坚的一大亮点,全县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5个、10万元以上的村15个,宝丰村跻身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强”。
  如今,千阳变了,变得村村皆美景、户户有产业、人人享安居,各项工作走在省市前列,全国、全省多次介绍经验,产业强、百姓富、山水秀、人文美的幸福千阳正在快速崛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