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三大法宝”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我省探索建立“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格局
    ◀在宝鸡市金台区陵辉村的法律大讲堂,村民正在聚精会神地学法。

    ▼旬阳县金寨镇寨河社区召开道德评议大会。
    洋县举办的“颂乡贤精神聚道德力量”宣传展览,吸引不少群众驻足观看。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虽已立冬,但洋县龙亭镇龙亭村道路两旁树木青翠,花草依依,沿街农户院墙上“里儿奉母、亲尝汤药”等壁画,将龙亭村一个个好婆婆、好媳妇的事迹刻画得淋漓尽致。而“王湾桃苍、筼筜谷竹、铁河风光”等图案,则将洋县大地30余处秀美景色展示得活灵活现。
  近年来,我省多地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运用德治、自治、法治“三大法宝”,探索建立了“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破解了一个个发展难题,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1 以德治“春风化雨” 厚植新民风
  今年3月份,洋县龙亭镇龙亭村的刘小侠“风光”了一把。因尽心尽力照顾患病的婆婆,刘小侠被洋县文明办评为“鹮乡好人”,并受到隆重表彰。在领奖台上,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说了一句令人无比动容的话:“我婆婆已经89岁了,身体硬朗,腿脚利索。我希望她老人家开心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因为婆婆就是妈。”
  说到刘小侠,龙亭村的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她真是个好媳妇,嫁过来30多年从没和婆婆红过脸,顶过嘴。老人患病后,她像伺候亲妈一样,从不嫌弃。”
  11月12日上午,刘小侠的婆婆王珍娃和几个村民在文化广场上晒太阳。有人打趣地问:“儿媳妇对你好不好?”老人笑着说:“儿媳妇就是女儿。”说话间,刘小侠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浆水面皮递到婆婆手上:“妈,该吃早饭了!”
  龙亭村党支部书记郭永林说,在龙亭村像刘小侠这样的好儿媳、好媳妇还有很多。近年来,龙亭村以德治为抓手,坚持抓新民风建设。村两委会投入资金制作家风家训宣传牌500个,在各家各户门前张贴悬挂。结合普法宣传,评选出好媳妇、好公婆18户,用先进事迹感召他人。
  家风带村风,村风带民风。如今的龙亭村,邻里和睦,民风淳朴,家家户户门前的家风家训牌,成为冬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龙亭村的新民风建设,不仅弘扬了当地的正气美德,还为全县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今年以来,洋县突出问题排查率达100%,有效整治率95%,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
  2 以自治“立下规矩” 转变旧观念
  上访不停、纠纷不断,是几年前旬阳县金寨镇留给人们的印象。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金寨镇紧跟旬阳县“三治融合”步伐,用村规民约立本,以道德评议育人,大力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工作,使村风民情有了根本性转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礼仪之乡。
  在金寨镇辖区各村村委会或社区中心的墙上,“倒垃圾,不随意。砖瓦柴,摆整齐……”的标语随处可见。就拿村里的红白喜事来说,规定上墙后,大操大办的风气被制止了,份子钱也随之减少,村民身上的“担子”轻松了很多。
  “过去办场酒席,10万元都不够。自从有了村规民约后,负担一下子变轻了。”金寨镇观音堂村的王利民上个月刚娶了媳妇,摆酒席花了不到3万元。“省下的钱,我打算用来发展产业促增收!”王利民高兴地说。
  只有规矩还不够,还需要有评优惩莠的好方法。旬阳县以创新“说亮评”道德评议为主线,深入开展村级评议活动,通过“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曝光台”等载体,让自我教育“动”起来。
  吕河镇秦家塔村一组41岁的吴刚一直单身。因患哮喘加之住房垮塌,他干脆破罐子破摔,不思上进。经过村上道德评议会评议,吴刚被评为“后进典型”。为帮吴刚树立脱贫信心,村干部通过多种渠道,帮他建起了新房,联系到了打工的地方,让他彻底转变了等靠要的思想。
  “用群众的力量明辨是非,达到‘好坏大家评、落后大家帮’的目的,让村民自治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金寨镇寨河社区一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3 以法治“化解纠纷” 建和谐家园
  在新形势下,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村民诉求越发多元化,农民自主行为空间扩展;另一方面,随着城乡融合步伐加快,涌现出不少“人口净流出村”。
  宝鸡市金台区陵辉村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型农村,由于靠近市区,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人遇到问题,很少想到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因此,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采取适合他们的普法方式特别重要。”陵辉村村委会主任王彦彬告诉记者,针对这种情况,村干部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不断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法律大讲堂,用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事进行以案说法,促进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学法、信法、用法,形成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自觉性。
  前不久,在镇村干部及司法部门的合力调解下,困扰陵辉村三组两户村民几十年的宅基地问题得以解决。“过去,因为地畔引发矛盾、甚至大打出手的现象很常见。几十年来,两家人就像仇人一样。”王彦彬说,村里的矛盾纠纷往往事不大,但有的涉及法律问题需要耐心协调,采取法理情理相结合方法解决。法讲清了,理说通了,气捋顺了,矛盾也就化解了。
  不仅如此,陵辉村党员干部还会把一些发生在农村的典型案例发到村里的微信群里,号召大家一起学习,展开讨论。慢慢地,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少了,大家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高了,整个村子变得更加和谐了。
  手记
  乡村要振兴 治理有效是基础
  ■赖雅芬
  郡县制,天下安;乡村治,百姓安。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治理有效要以德治为先。要深入挖掘乡村蕴含的道德规范,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洋县“鹮乡好人”刘小侠多年来坚持孝行善举,不仅成为县上的典型,对其他村民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德治春风化雨,真正提升了村民的素质,改变了民风。
  治理有效要以自治为基。旬阳县在长期的县域治理实践中,创新道德评议、五字新风等机制,以自治推进法治、践行德治,形成了具有旬阳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
  治理有效要以法治为本。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意识。“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对此,宝鸡市金台区陵辉村村委会主任王彦彬深有感触:“村民之间有了矛盾纠纷,村干部首先要懂法,才能进行调解处理,乡村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