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践行使命担当 诠释为民初心
——宜川县委书记左怀理下乡调研侧记
  脱贫路上的县委书记
  本报记者 程立忠
  “羊羔羔吃奶忘不了娘,好光景忘不了共产党。左书记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不然,我不会发展得这么好。”张新建动情地对记者说。
  10月31日,宜川县委书记左怀理下乡调研产业扶贫情况,在英旺乡高里塬村,蘑菇种植能人张新建高兴地让左书记品尝他新设备生产出的香菇脆片。“酥脆可口,这个不错,要尽早占领市场。”左怀理品尝后建议。随后,他再次来到张新建种植的蘑菇大棚里,察看和询问蘑菇长势与销售情况。听说几天前河南许昌的客商要4800公斤蘑菇,张新建第3茬蘑菇已不够供应了。左怀理说:“你有20多年的蘑菇种植经验,应再把技术传授给更多的群众让大家一起致富,这样也能应付客商大宗量购货。”
  张新建家有5口人,49岁的他种植蘑菇已有28年。去年左怀理帮助他解决了大棚用水,今年又帮他解决了生产设备。有了雾化喷水设施,由原来人背着喷雾器喷洒,到现在电源一开只需3分钟就可喷完一座棚。张新建还带动了22户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贫困户以打工和年终分红的方式取得每年每人1.8万元的收入。目前,张新建有蘑菇17棚(15亩),苹果8亩(年产2万公斤),13亩核桃,新投入生产设备制成的“香菇脆片”食品准备上市,年收入上百万元。
  “对于延安黄土高原来说是,塬上富,川道穷,因为塬上有苹果产业。而张新建发展种植产业带领川道群众脱贫,创出了川道脱贫致富模式,我们要充分发挥能人带动效应,让更多老百姓尽早脱贫致富。”左怀理感慨地说。
  王湾村白家庄54岁的脱贫户张玉成家栽种了4座弓棚果蔬,年收入超过4万元,他还养了十几头牛,2017年他家搬进了白家庄移民新村,独立宽畅的院子,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屋,洗澡间、空调、净水器及各样家电一应俱全。如今,他家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全靠左书记和街道社区干部的辛勤付出,我们只是受益者。”张玉成笑着说。
  发展川道棚栽业,并以棚栽促进旅游发展这是王湾村发展模式。在王湾村白家庄,左怀理分别走进张玉成的红萝卜棚和贺青山的西红柿棚进行察看,发现冬季弓棚种植闲置,就现场要求丹州街道党工委书记贺伟与包村的街道办副主任郑欲研究解决,可以把英旺高里塬村张新建种蘑菇的经验让大家学习,把冬季3个月弓棚空闲期利用起来,这样按每棚增收5000元,150棚可给种植户增收75万元。
  记者发现左怀理对这里的产业种植如数家珍,还问贺青山,他父亲的腰痛恢复的如何?“左书记在这里可以说每个村民都认识,好多人见了就像老朋友一样上前打招呼。”包扶王湾村的丹州街道副主任郑欲告诉记者。
  “10月26日入账100万元,10月29日入账50万元……”宜川县苹果第一村辛户村的苹果树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正乐呵呵地给左怀理翻看手机上的苹果销售记录。张延刚说,今年苹果丰产,但出现销售难题,县乡干部与群众合力出谋卖苹果,才保证了这样销售成果。辛户村依托发展苹果产业及苹果产业后整理,引进4.0智能选果线,较好地延续苹产业发展,后劲十足。“用感恩的心生产有良心的苹果”这是左怀理与“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先进个人”张延刚对宜川产地延安苹果的庄严承诺,也是品质保证。不忘初心,左怀理带领县乡干部到重庆、广州、深圳、无锡、香港等地卖苹果、找市场,在各大城市设立了103个专卖店。去年,宜川县仅苹果产业一项人均收入2.48万元。
  “只有到基层一线,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更切合实际。”这样的工作理念来源于左怀理扎根基层37年的工作实践。
  左怀理跑遍了全县112个行政村,在责任落实上,针对不同的村子选派不同的干部抓脱贫。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科技干部到产业村。进行精准帮扶,要把干部要选准,哪些村需要什么干部要“对号入座、对症下药”。
  左怀理动情地说:“我们一定要把‘两不愁三保障’各项基础设施落实到位,特别是住房安全。云岩镇有过深刻地教训,2013年,延安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雨灾害,老百姓住房安全受到了严重影响,当时我们可以说是寝食难安。这两年通过脱贫攻坚,老百姓的住房安全都得到了解决。”
  宜川县坚持“长期致富”与“短期增收”相结合,“设施改善”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扶技”与“扶志”相结合,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摘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贫困发生率降至0.58%,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3元,今年5月已告别绝对贫困,脱贫“摘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