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王永定:实诚人做实在事
王永定在查看蜜蜂生长及酿蜜情况。
王永定(左一)和村民挑选黄金木耳。
本报记者 张晓强 通讯员 刘炳林 吴天文 文/图
初冬时节,很多农村已经进入农闲时期。可在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的家庭农场里,采摘猴头菇、挑选黄金木耳、搬运香菇的村民却忙得停不下来。60多岁的陶彩霞一边清理着黄金木耳上的杂质,一边乐呵呵地说:“王永定原来是贫困户,靠家庭农场脱了贫,还让我们村的贫困户来这里干活,一天能挣六七十元,只要不耽搁,一个月挣1000多元,脱贫没问题。”
前些年,30多岁的王永定和妻子开了一家酒店,由于经营不善负债,加之妻子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母亲常年吃药,家中开支较大。虽然家里种了几亩坡地,但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王永定只好外出打工挣钱还债。2015年,王永定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堂堂七尺男儿当贫困户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再说,我常年在外打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通过创业才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王永定说。
2015年初,在帮扶部门及巴山镇的支持下,王永定积极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班,又跟当地的中蜂养殖大户学习养蜂技术。没有启动资金,他就到银行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又自筹资金办起家庭农场。养蜂不仅是个技术活,还要人勤快。王永定每天起早贪黑,甚至有时住在山上的帐篷里。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蜜蜂从起初的50多箱发展到300多箱,实现经营性收入15万元。2017年,王永定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巴山镇乃至全县的致富典型。
在挣到钱后,王永定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一边继续他的“甜蜜事业”,一边打造他的“绿色产业”。2017年初,他流转土地50亩,筹资45万元建起食用菌基地,栽植黄金木耳、黑木耳、猴头菇等,还种植了50亩无公害水稻,实现年收入100万元。
巴山镇将王永定的中蜂养殖作为全镇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示范基地推广,并以“支部+基地(农场)+农户”和由王永定传帮带——借蜂还蜂、订单代养、入股分红、吸纳贫困户务工等方式抱团发展,降低贫困户单独养殖带来的风险,实现互利共赢,形成“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弱户”“一户带多户”的格局,引领当地中蜂规模化养殖基本成型。
在王永定的带动下,“空中产业”成为当地贫困户产业脱贫稳定增收的支柱项目。他的两个养蜂场有4名工人,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有50多名贫困户在食用菌基地务工,每户每年收入少则5000元,多则2万元。
“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大家都脱贫了,村子富裕了,农场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潜力。这些年,离不开各级政府和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有了成绩后,我更要回报社会,造福百姓。”王永定说。
王永定的家庭农场不仅追求舌尖上的美味,更追求舌尖上的安全。他本着“山里娃山里货”的原则,做到从原材料的选购到原生态的种植,再到销售一体化经营。农场生产的土蜂蜜、木耳、猴头菇、大米等农产品通过农村市场和超市对接,实体店销售,由于价廉物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量与日俱增。
今年,王永定打造的巴山“绿珍”系列农产品黄金木耳、猴头菇作为宁强县消费扶贫工程爱心超市首选推介产品,入驻对接江苏省采购陕西省贫困县农产品消费扶贫工作实施计划。他还成功组织了宁强椴木黑木耳5000公斤,助力京东汉中无界工厂仓选购产品顺利实施。
王永定(左一)和村民挑选黄金木耳。
本报记者 张晓强 通讯员 刘炳林 吴天文 文/图
初冬时节,很多农村已经进入农闲时期。可在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的家庭农场里,采摘猴头菇、挑选黄金木耳、搬运香菇的村民却忙得停不下来。60多岁的陶彩霞一边清理着黄金木耳上的杂质,一边乐呵呵地说:“王永定原来是贫困户,靠家庭农场脱了贫,还让我们村的贫困户来这里干活,一天能挣六七十元,只要不耽搁,一个月挣1000多元,脱贫没问题。”
前些年,30多岁的王永定和妻子开了一家酒店,由于经营不善负债,加之妻子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母亲常年吃药,家中开支较大。虽然家里种了几亩坡地,但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王永定只好外出打工挣钱还债。2015年,王永定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堂堂七尺男儿当贫困户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再说,我常年在外打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通过创业才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王永定说。
2015年初,在帮扶部门及巴山镇的支持下,王永定积极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班,又跟当地的中蜂养殖大户学习养蜂技术。没有启动资金,他就到银行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又自筹资金办起家庭农场。养蜂不仅是个技术活,还要人勤快。王永定每天起早贪黑,甚至有时住在山上的帐篷里。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蜜蜂从起初的50多箱发展到300多箱,实现经营性收入15万元。2017年,王永定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巴山镇乃至全县的致富典型。
在挣到钱后,王永定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一边继续他的“甜蜜事业”,一边打造他的“绿色产业”。2017年初,他流转土地50亩,筹资45万元建起食用菌基地,栽植黄金木耳、黑木耳、猴头菇等,还种植了50亩无公害水稻,实现年收入100万元。
巴山镇将王永定的中蜂养殖作为全镇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示范基地推广,并以“支部+基地(农场)+农户”和由王永定传帮带——借蜂还蜂、订单代养、入股分红、吸纳贫困户务工等方式抱团发展,降低贫困户单独养殖带来的风险,实现互利共赢,形成“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弱户”“一户带多户”的格局,引领当地中蜂规模化养殖基本成型。
在王永定的带动下,“空中产业”成为当地贫困户产业脱贫稳定增收的支柱项目。他的两个养蜂场有4名工人,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有50多名贫困户在食用菌基地务工,每户每年收入少则5000元,多则2万元。
“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大家都脱贫了,村子富裕了,农场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潜力。这些年,离不开各级政府和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有了成绩后,我更要回报社会,造福百姓。”王永定说。
王永定的家庭农场不仅追求舌尖上的美味,更追求舌尖上的安全。他本着“山里娃山里货”的原则,做到从原材料的选购到原生态的种植,再到销售一体化经营。农场生产的土蜂蜜、木耳、猴头菇、大米等农产品通过农村市场和超市对接,实体店销售,由于价廉物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量与日俱增。
今年,王永定打造的巴山“绿珍”系列农产品黄金木耳、猴头菇作为宁强县消费扶贫工程爱心超市首选推介产品,入驻对接江苏省采购陕西省贫困县农产品消费扶贫工作实施计划。他还成功组织了宁强椴木黑木耳5000公斤,助力京东汉中无界工厂仓选购产品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