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心系百姓 步履不停
——记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
  脱贫路上的县委书记
  本报记者 边浩 韩小珍
  执政为民,要带着真情为百姓办实事,这是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挂在嘴边的话。
  10月30日上午,在陇县八渡镇杨家庄村村民谢引平家里,谢引平73岁的老母亲握着县委书记杜长生的手,哽咽地说:“儿子能娶上媳妇,多亏您了。您是我们的大恩人,是好领导。”
  谢引平今年47岁,因为长期照顾患病的父母耽误了终身大事。今年5月上旬,杜长生在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了解到情况,便委托县委组织部、县妇联和镇村党组织帮其牵线搭桥。8月21日,谢引平与妻子刘改艳成功牵手,杜长生为两人颁发了结婚证书,并送上祝福。
  “家里的大事解决了,大家都应该高兴。现在还有没有什么困难?”“小谢今年种的30亩烤烟收成咋样?有没有新的打算?”杜长生仔细询问。
  “书记您放心,今年烤烟收成不错,卖了不少钱。”站在一旁的谢引平满脸喜悦地回答。
  让群众搬得出来住得放心
  “走,再到三里营看看去!”从谢引平家出来,杜长生邀上随行工作人员走进曹家湾镇三里营中心社区。
  三里营中心社区距离陇县县城16公里,是整个宝鸡市移民搬迁人口聚集规模最大的村,也是杜长生一直以来最牵挂的地方。2014年,以三里营村为中心,搬迁合并了跃先村、米家山村和金山寺村三个村子。目前,三里营社区已集中搬迁安置群众310户1340人,总人口3557人。
  到达后,杜长生随机走进一户群众的家中,亲切地与群众拉起了家常。
  “你叫什么名字?家里有几口人?搬过来之后靠什么保证收入?”一进门,杜长生就开始关切地询问。
  “我叫付喜林,家里有4口人,女儿、女婿,我和媳妇。社区附近有奶牛场、农业示范园,所以我们就在家附近打工挣钱。”付喜林逐个回答。
  “对现在的社区建设满意不?”
  “满意,满意。”付喜林连连点头,“以前居住在深山里,交通不方便,干啥都不容易。现在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多了。”
  “这要感谢原有的三里营村村民,是他们把最好的地,最好的环境让出来给大家居住。”杜长生说。
  据了解,为让昔日山沟沟里的村民们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三里营社区按照“支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6个实体经济,建成千头奶牛养殖场、年创收150万元的烟菜田、数百亩苹果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切实确保搬迁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如今,整齐划一的村舍布局,规整宽敞的院落,青瓷墙壁,气派门楼,房前屋后绿树环绕。这样“生态宜居”的移民搬迁点成了大家羡慕的地方。
  扶贫扶在群众的心坎上
  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六盘山扶贫片区县,2016年初,全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77户49479人。3年来,在杜长生的带领下,陇县贫困人口减少至942户161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0%。2019年3月陇县通过贫困县退出省级专项评估,5月省政府发布公告陇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县级党委是全县脱贫攻坚的指挥部,作为县委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杜长生说。带着使命、肩负担当,杜长生把“办公桌”搬到了田间地头,搬到了群众家里。3年来,他下村调研562次,走访农户883户,在陇县的乡间山道上,时常会看见他奔波的身影。
  “底数清、情况明,才能做到精准施策,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通过不断地走访、调研,杜长生率先提出产业就业精准到户、基础设施精准到村、社会保障精准到人的扶贫思路。随后,陇县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强力推进以“八大工程”为支撑的“菜单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行政府配菜、贫困户(贫困村)点菜、镇和部门上菜、考核绩效评菜,确保全县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是陇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亮点和重点。近年来,陇县坚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战略产业,助力贫困户销售特色农产品。目前全县主要以鲜、干香菇生产为主,已建成食用菌产业基地11个,占地2600亩,食用菌年产量4万吨,产值3亿元,产品远销韩国、东南亚等地。全产业链带动贫困户4068户,人均增收3250元。
  “脱贫‘摘帽’只是决胜全面小康的第一步,做好与乡村振兴对接、续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任重道远、不容松劲。”在10月30日下午的座谈会上,杜长生表示,陇县将继续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动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