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治理“天价彩礼”难在哪儿
——我省农村地区婚嫁消费现状调查
    (资料图片)

    暗藏玄机    新华社发    翟桂溪作
  本报记者 黄敏
  现如今,在许多农村一说“彩礼”二字,不少家庭就为之头大。结婚成本的不断攀升,娶妻动辄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成为许多农村家庭的负担,不仅降低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成为农村地区致贫的重要因素之一。
  7月9日~15日,记者走进渭南、咸阳、安康、榆林等地,调查了解“天价彩礼”对我省农民生活和乡村文明建设的影响。
  1 彩礼持续高涨助长不良风气
  对大荔县埝桥镇小营村村民霍明礼来说,2019的春天是美好的季节。40岁出头的他,在这一年结婚成家,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事。
  很多人在不惑之年已是家庭圆满、事业有成,而霍明礼在40多岁才步入婚姻生活,是什么阻碍了他的脚步?
  “原来觉得成家立业是顺理成章的事,没想到会这么难,一个彩礼叫人愁了一年又一年。”霍明礼说,10年前的他意气风发,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仅仅一个彩礼让他的婚姻晚了20年。
  小营村村民告诉记者,在大荔县一带,农村婚嫁彩礼价格在8万元~15万元之间,彩礼少于8万元,婚事没法谈。而且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彩礼越高,越高越难娶,单身男性也就越来越多。
  小营村,一个只有1000余人的村子,年龄在30岁~50岁之间的单身男性就有55人。他们有房子、有收入,但是逐年上涨的彩礼让他们没有底气谈婚论嫁。
  相较霍明礼,淳化县城关镇上官村的姚小平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个年近40岁的农村汉子,长相端正,打工、持家样样优秀,却还是摆脱不了“娶不起”的困境。“我们这里,5年前彩礼也就四五万元,这几年涨了好几万。打工收入就那个水平,再怎么干都赶不上彩礼上涨的速度。”面对不断加码的彩礼,姚小平颇为无奈。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农村彩礼高涨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场婚礼消费数额相当于一个农村劳动力年毛收入的三到四倍。2000年以后,婚姻消费上涨,彩礼数额几乎需要一个劳动力不吃不喝劳作4~7年才能负担得起。
  2 不良风气制约乡村发展
  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鱼河村的张老汉最近又开始发愁了。3年前,张老汉的大儿子结婚,买房子花费55万元、彩礼20万元、嫁妆6.6万元,此外再加上衣物首饰、酒席招待等费用,总共花费近100万元。大儿子结婚,不仅花尽了张老汉的血汗钱,还欠了不少外债。如今,债还没还完,二儿子也到了适婚年龄。
  “老二结婚,彩礼只能多不能少,不然女方家会有意见。”张老汉叹着气,一筹莫展。
  张老汉说,“儿子娶媳妇,父母脱层皮”,这种现象在农村极为普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被摧垮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还有年轻人对幸福婚姻和美好生活的信念。
  “我可能一辈子都挣不了这么多钱,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娶个人回来供她吃喝?”在和记者交谈中,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琉璃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青年有着自己的婚姻观。
  在农村,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娶不上媳妇的年轻人很容易“破罐破摔”,对生活失去希望。同时,很多农村女性也成了“天价彩礼”的受害者,高昂的婚嫁成本引发的纠纷在现实中比比皆是,且一旦婚姻结不成或离婚,彩礼的处置就成了大问题,有的人家甚至为此对簿公堂。
  记者调查发现,在我省农村地区,彩礼少则八九万元,多则20万元,有的地方甚至涨到了30万元。“娶不起”“难娶妻”的呼声越来越高。
  彩礼本是约定成俗的事,在各地农村却形成了某种潜规则,令人苦不堪言。与彩礼一路上涨的还有跟风攀比等不良风气,有的家庭因此债台高筑、因婚致贫,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不良因素。
  3 治理“天价彩礼”需多方发力
  治理“天价彩礼”,不仅关系到乡村发展,还关系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社会各界对此也是关注良久,纷纷寻觅破解之策。
  麟游县早在2016年就下发文件,通过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等途径,狠刹农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事宜等不正之风,初步形成崇尚勤俭节约、婚事新办、喜事廉办、丧事简办的社会风尚。
  “这几年,省司法厅在我村驻村帮扶,使我们村成为法治示范村。群众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意识得到很大提高。在婚丧嫁娶方面,大部分村民抛弃了旧风劣习,不跟风、不攀比。”镇坪县曾家镇阳河村党支部书记屈召勇认为,治理“天价彩礼”应从情、法、理,以及移风易俗上下功夫,让群众潜移默化地形成抵制婚俗恶劣化、庸俗化的意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明确提出治理要求。随后,各地积极响应,对乡村治理进行重点部署,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除陋习,树新风。
  采访中,相关业内人士认为,在现代婚嫁中,彩礼仍是婚俗程序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存在本身并没有非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天价彩礼”不断飙升引发的后果和危害。有效治理的关键,除了自觉抵制以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立文明乡风。
  观点
  让文明婚嫁新风深入人心
  ■黄敏
  陕西省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西北大学在读博士生毋燕曾深入基层,专门对我省农村“天价彩礼”现象进行过调研。
  7月17日,记者对话毋燕,她介绍说,当下,“天价彩礼”已成农村父母一辈之痛,也是农村青年一代之忧。一方面加重了农村应婚男青年家庭负担,甚至出现家庭悲剧。特别是一些山区农民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现象频频发生;另一方面,面对“天价彩礼”,年轻人无力承担,必然依靠家庭,“啃老”观念逐渐加重,滋长了“拜金主义”,不利于农村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彩礼本应体现中华民族‘尚礼’的传统美德,如今却成了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枷锁’。”毋燕说,农民生活今非昔比,物质层面上的帮助和引导已经远远不够。如果任由“天价彩礼”不停上涨,农民就永远过不上好日子,农村发展也无从谈起。“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天价彩礼’等问题提出治理要求,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非同寻常。”
  如何遏制“天价彩礼”,毋燕认为,首先,应推进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的婚姻观。其次,要加大推进农村法治工作,严厉打击买卖婚姻,凭借法律规范农村婚介市场。
  “农村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让文明婚嫁新风深入人心,不能一蹴而就。”毋燕说,要遏制“天价彩礼”,必须加强“人的建设”,也就是要加大新风尚的引导力度,形成科学的择偶观、婚姻观、价值观。同时,基层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婚事新办、婚事俭办,除陋习、树新风。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