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马栏:传承红色基因 追寻英雄足迹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记者再走长征路
  开栏语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7月22日,我省“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本次采访活动历时1个月,记者将奔赴咸阳、铜川、榆林、延安、韩城等地,实地探访红色历史故地,运用生动史实和事例,推出一系列新闻报道。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栏目,持续刊发本报记者在采访活动中采写的相关报道,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宣传报道人民群众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埋头苦干、追赶超越取得的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
  本报记者 赖雅芬
  7月22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在西安启动,来自中央和我省20余家媒体的30余名记者参加了启动仪式。此次活动从7月22日开始至8月22日结束,分四个阶段。采访人员将前往咸阳、铜川、榆林、延安、韩城等陕甘革命根据地,踏寻革命先辈足迹,聆听长征路上的“初心”故事。
  7月22日下午,一场夏雨过后,矗立在马栏革命旧址广场上的马栏革命纪念碑熠熠生辉。这座高18米的纪念碑雄伟壮观,象征着马栏从1931年到1949年所经历的18年革命历史。
  站在广场上抬眼望去,远处的马栏山峰峦叠嶂,苍翠如洗,山脚下的马栏河风平浪静,细波如鳞。32岁的讲解员王苗苗戴着耳麦、饱含深情地为我们回顾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一段无声的历史
  旬邑起义、红二十六军成立、大生产运动、解放大关中……战争年代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顷刻间在脑海中浮现;长刀手枪、军用棉衣、水壶、绑腿……一件件珍贵的历史物件将记者们的思绪瞬间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战功勋章、荣誉证书、来往信件……无声地记录着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精神。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这里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关中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仁人志士奔赴延安和军需物资运往延安的主要驿站和红色通道。 
  在马栏革命纪念馆里,一幅长18.5米、高3.5米的主题雕塑“峥嵘岁月”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正中是七位领导人的站式圆雕,居中的是习仲勋同志,左右依次为汪锋、张仲良、文年生、张德生、赵伯平、高锦纯。拥在两侧的是人民群众的英雄群像,有农民、工人、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战士、游击队员、知识分子、商人和儿童团员。英雄们的脚下是黄土高原,身后是苍茫雄浑的马栏山。
  一曲雄浑的壮歌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革命大旗,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了革命政权。苍茫雄浑的马栏山,留下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随行的马栏革命纪念馆馆长赵养群介绍,馆内展出革命历史文物400余件,历史照片800余幅,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
  马栏革命旧址里,那棵习仲勋同志当年亲手栽植的核桃树,如今郁郁葱葱,青翠的核桃挂满枝头。“这棵树是习仲勋同志1941年亲手栽植的,距今已有78个年头,它经历了炮火的洗礼,见证了马栏的光荣,激励着马栏儿女再造山川秀美的新马栏。”王苗苗说。
  从纪念馆出来,拾阶而下,采访团一行来到七孔石桥。这座桥长48米、宽5米、高7米,横亘于马栏河上,是当时往延安运送物资的重要通道,也是旬邑县目前保存较好的旧址之一。“马栏桥,长又宽,八个墩墩七个眼,百姓走着心欢喜,南北相连通陕甘。”这首民谣,至今仍在传唱。
  采访中,大家深入了解先烈们出生入死、前仆后继的奋斗历程,切身感受了战火纷飞年代革命先辈凝心聚力、艰苦奋斗、献身革命的共产党人精神,经受了的革命精神洗礼和灵魂重塑。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