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三代人逛街

  亲历·见证
  我和我的祖国
 
  􀳀胡克正
  在我们关中白鹿原一带管赶集叫“逛街”。小时候,父亲带我去逛街,走的是上下陡坡泥泞的土路。
  同村的三伯用扁担挑着竹笼,大婶们提着竹篮或布袋,竹篮里装着瓜果蔬菜,布袋里装着鸡蛋或鸡鸭。而我父亲总是推着一辆槐木制作的独轮车,车上放一只麻袋,袋里装着萝卜、白菜、红薯和大葱大蒜。奔波的人群中,扁担“忽闪忽闪”嘎叽响,独轮车“吱呀吱呀”地响动,唤醒了沉寂的田野,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好一首乡下人赶集的交响合奏曲。
  所谓的街道,其实只不过是一条长一二百米、宽五六米的小巷子,那铺在地上的青砖和被车轮辗出的道道痕迹,见证着小街的古老和沧桑。街道两边的土墙和房檐,似乎大人纵身一跳就能摸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街道可是全公社的农贸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四邻八村赶集的人们步行而来,他们衣着朴素,许多人衣服上还打着补丁。只有少数穿着花衣服、扎着两条长辫的姑娘,给这小街带来亮丽的色彩。
  转眼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由碎娃长成了一个小伙子,因为高中毕业能写会算,当上了村小组的出纳。到了我们这一代,村村都有沙石路,独轮车也换成了两个轮子的架子车,可村上的自行车还是很少。
  说来也巧,有一年秋天,镇上供销社分配给我们大队一张飞鸽自行车票证,六七个村小组的出纳都想要。大队部让所有村小组的出纳来抽签,谁抽到就归谁。真是谢天谢地,幸运偏偏降临在我头上。当时买一辆自行车要120多元,我赶紧东借西凑备齐了这笔钱,买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辆“爱车”。从此,自行车载着我出行来往一阵风,办事效率自然高。尤其是赶集的时候,我骑着自行车从街上穿过,出尽“风头”。
  如今,古老的小镇早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到了我儿子这一代,真是赶上了好时光。接受良好的教育,眼界开阔,头脑活泛,接受新生事物快,并富有创新精神,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在城里买了小车和住房。
  有了自家小车后,出门旅游不发愁。儿子儿媳都孝顺,说二老这些年守在家里辛苦打拼,很少到外地走一走,看一看。于是,他们便驾车带我们上铜川,下汉中,逛咸阳,游安康。到安康旅游时,我们漫步在那山美水也美的瀛湖,整个人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中;素有“小江南”之称的汉中,这几年发展变化特别大,公路、高铁、航空,立体交通全面建成,“千里蜀道一日还”成为现实。儿子儿媳一有空闲时间,便开着车载着我们到处旅游。小车平稳地行驶在宽广的公路上,真是一路春风一路歌。
  三代人逛街三个样。我家这三代人出行逛街的变化经历,只是千万个家庭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年过花甲的我亲眼见证城乡出行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变化过程,见证了新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迁。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人民的努力奋斗。我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