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电灯 电视 电话
亲历·见证
我和我的祖国
辛磊
上小学时就听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顺口溜,因此我们村通电的日子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村上要拉电,全村的青壮年劳力都出来了,竖电杆,拉电线,忙得热火朝天。一排排电杆像一列列哨兵,坚毅地排列到远方……
当电工将总闸合上的那一刻,整个村子沸腾了,大人们燃起了喜庆的爆竹,孩子们欢呼雀跃,刘大妈高兴地说:“这灯可真亮堂”。一个“捣蛋鬼”对刘大妈说:“大妈,你吹吹看。”刘大妈连吹了几下,看到灯泡轻轻摆动了一下,里面的“火焰”却纹丝不动,便急了:“我的乖乖,这灯咋就吹不灭呀,晚上睡觉可咋办!”引得大伙儿哄堂大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机在农村还是个“稀罕物”。记得当时我们村有户姓马的回族大叔在供销社上班,家里买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四里八村的乡亲们便像看电影一样赶到他家看电视。马家有个小院落,每天晚上便在屋檐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放两张小方凳,电视机被小心翼翼地放在上面,乡亲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那时电视广告少,电视连续剧一晚上最多只播放两集,乡亲们却看得特别过瘾。这一幕与我们后来在学校看世界杯很相似,略有不同的是,乡亲们看电视特别“文雅”,从不大声说话;而同学们看世界杯却很疯狂,有时激动得把脸盆都敲坏了。
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如今的电视机很普遍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数字到液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液晶电视机。辛苦了一天的人们,晚上聚在一起,边看电视边喝茶聊天,好不惬意。
上小学时,最羡慕的是电话。看见公社干部一手拿着耳机子,一手把电话机摇得呼呼响,煞是羡慕,恨不得自己也有一部电话大呼小叫一番。
可惜梦想很难成为现实。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的三舅在山西煤矿当包工头,赚了一笔钱后,在我们村安装了第一部电话,安装费及话机费共花了五千元。这在当时是一件很轰动的事。舅娘特意给电话做了一个盒子上了锁,防止小孩子和外人乱打电话。有一次,有位亲戚到三舅家打电话,拿起话筒,不拨号直接呼叫对方,当然半天没有人应答。这位亲戚很是懊恼,对三舅说:“你花了五千元装的是啥破电话!”在一旁的舅娘笑弯了腰。
现在农村从家家户户装有线电话到每人有了一部随身携带的手机,老人都不会犯以上的“低级”错误了,没事的时候,打个电话,视个频,邀请大爷、大妈、亲戚朋友说点事,逢年过节问声好,发个微信红包,平时还用手机转个账,网上买些自己喜欢的商品……这一切,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