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宜川:特色产业挺起扶贫“脊梁”
    扫码关注相关报道

  摆脱贫困奔小康
  ——讲述全省27个脱贫县(区)的脱贫故事
  本报记者 程立忠
  6月22日,记者走进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通村水泥路干净宽阔,一栋栋别墅映入眼帘,果园里村民们正忙着给苹果套袋,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如今的辛户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成为延安远近闻名的“苹果第一村”。
  30年前,辛户村的土路坑洼窄弯,村民用的是煤油灯,住的是土窑洞,吃水要驴驮人挑。为了改变现状,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提出,发展苹果产业才是脱贫出路。
  为提高苹果品质,张延刚赴一线城市进行调研,邀请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到果园实地“会诊”;在省市县果业部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引导果农推广“果畜沼草网”五位一体生态管理模式;在加强病虫防治、果树整形、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建果园防雹网等基础上,率先实施果树间伐,解决果园“两密”问题。2015年,张延刚对果树进行隔行间伐,每亩由33棵减到14棵。亩均棵数减少了,苹果产量不降反而增加,优果率由间伐前的60%提高到92%,产值更是翻了一番,实现了“一片果园养活一代人”的目标。
  和辛户村苹果业发展一样,宜川县云岩、壶口等6个乡镇的村子在村党支部书记或产业大户的示范带领下,均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苹果产业。截至目前,宜川县苹果栽植30余万亩,占总耕地的90%;8.5万果农人均年收入2.5万元。苹果产业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杨安龙是宜川县壶口镇昝家山村村民。2014年,他和全村76户村民搬进昝家山新村。2015年,杨安龙和村民兰科学合开了一家集特色土菜、小杂粮销售为主的农家乐。得益于壶口旅游的带动,农家乐年均纯收入40多万元,他们过上了住“别墅”、开小车、当老板的生活。
  搬迁后的昝家山村立足生态旅游兴村,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打造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度假和销售土特产为一体的旅游服务综合体。目前,该村旅游服务业综合收入超过1100万元。2018年年底,昝家山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据了解,宜川县确立了“1234”拔“穷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路(即:紧盯脱贫路上不让一人掉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把握干部帮扶、贫困户自我发展两个关键;强化产业支撑、环境提升、政策保障三项措施;推行宣传鼓动、资金撬动、社会联动、督查推动四项机制),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选准脱贫产业,因村施策发展集体经济,因户施法拓宽增收渠道,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如今,宜川县正以新的发展方式与速度,奔赴在新时代的小康路上。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