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为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本报记者 程立忠
5月7日,随着延川、宜川退出贫困县序列,革命圣地延安摆脱了绝对贫困。过去“吃不饱穿不暖,骑驴出行,黄土漫天飞”的现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吃穿不愁,出行方便,产业兴旺,绿水青山”的新时代魅力延安。
“我家过去一直住旧窑洞,现在搬到移民新村,住上了二室二厅的房子,还种了7棚蔬菜,由过去的年收入三四千元到现在的四五万元,真没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村脱贫户杨水合高兴地说。如今的王湾村群众安居乐业,产业兴旺,村容村貌与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干群齐心 举全市之力脱贫攻坚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为延安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指明了前进方向。
四年多来,延安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号民生工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力保脱贫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脱贫攻坚中,延安市坚持领导带头抓,紧扣“精准”扶贫,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齐参战,坚持扶贫资金投入不减弱,以“延安精神”引领贫困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坚持督查考核,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延安推行“四级书记”抓扶贫,从市委书记和市长做起,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和重点责任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公开立下“军令状”,从市委常委做起,带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贫困村,走近贫困户,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驻村蹲点督导调研,发现问题、推动落实。全市2.8万名市县乡干部开展驻村联户扶贫,为1784个行政村选派了“第一书记”,组建了1546个驻村工作队,实现693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在中央部委定点扶贫、苏陕扶贫协作、“3+X”帮扶、万企帮万村和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等方面全面发力,推动脱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年来,延安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62.5亿元,县区每年筹措1000万元以上小额扶贫贴息贷款担保基金,累计为2.02万户贫困户投入扶贫贷款8.09亿元。全市组建互助资金协会924个,资金总量3.1亿元,满足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弘扬延安精神,延安市强化扶志扶智教育,着力解决思想贫困问题,以鼓励参与劳动等方式,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自主脱贫能动性。通过基层“四支队伍”宣讲脱贫故事、模范典型,以示范带动,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斗志与动力。
通过干群齐心协力,延安的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7.62万户20.52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5526户10034人,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0.66%;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9.5万人告别了绝对贫困,延安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
产业助增收 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延安市围绕苹果、养殖、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实现44194户137411人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全市苹果种植面积380万亩(产值近131亿元),发展设施蔬菜瓜果45.21万亩,养殖猪牛羊225.69万头(只)、家禽466.94万只、中蜂14.6万箱。并实施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完善带贫益贫机制,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探索推行苹果“期货+保险”模式,去年在遭受冻灾、产量下降的情况下,果农人均增收2510元。在加大产业扶持的同时,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通过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分红、社会救助、惠农政策补贴等实现群众多元化增收,脱贫质量不断提高。
延安市扶贫局局长申均明说:“苹果产业的发展使延安的退耕还林幅度加快,生态建设质量也提高了,农民通过种植苹果增加了收入,逐步也脱贫致富了。”
脱贫攻坚以来,一系列惠农扶贫项目的实施,使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乡村治理水平都得到了综合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主导产业,推行农村“三变”改革,使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移民搬迁、治沟造地等措施,使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他市累计退耕还林1077万亩,森林覆盖率46.3%,植被覆盖度81.3%,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全市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推进移风易俗,开展扶志扶智,打击村霸黑恶势力,治理修建庙宇、红白事大操大办等陋习,使村风民风得到了明显转变,也使村两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显著增强,整个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此外,延安市还坚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本报记者 程立忠
5月7日,随着延川、宜川退出贫困县序列,革命圣地延安摆脱了绝对贫困。过去“吃不饱穿不暖,骑驴出行,黄土漫天飞”的现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吃穿不愁,出行方便,产业兴旺,绿水青山”的新时代魅力延安。
“我家过去一直住旧窑洞,现在搬到移民新村,住上了二室二厅的房子,还种了7棚蔬菜,由过去的年收入三四千元到现在的四五万元,真没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村脱贫户杨水合高兴地说。如今的王湾村群众安居乐业,产业兴旺,村容村貌与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干群齐心 举全市之力脱贫攻坚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为延安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指明了前进方向。
四年多来,延安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号民生工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力保脱贫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脱贫攻坚中,延安市坚持领导带头抓,紧扣“精准”扶贫,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齐参战,坚持扶贫资金投入不减弱,以“延安精神”引领贫困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坚持督查考核,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延安推行“四级书记”抓扶贫,从市委书记和市长做起,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和重点责任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公开立下“军令状”,从市委常委做起,带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贫困村,走近贫困户,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驻村蹲点督导调研,发现问题、推动落实。全市2.8万名市县乡干部开展驻村联户扶贫,为1784个行政村选派了“第一书记”,组建了1546个驻村工作队,实现693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在中央部委定点扶贫、苏陕扶贫协作、“3+X”帮扶、万企帮万村和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等方面全面发力,推动脱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年来,延安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62.5亿元,县区每年筹措1000万元以上小额扶贫贴息贷款担保基金,累计为2.02万户贫困户投入扶贫贷款8.09亿元。全市组建互助资金协会924个,资金总量3.1亿元,满足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弘扬延安精神,延安市强化扶志扶智教育,着力解决思想贫困问题,以鼓励参与劳动等方式,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自主脱贫能动性。通过基层“四支队伍”宣讲脱贫故事、模范典型,以示范带动,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斗志与动力。
通过干群齐心协力,延安的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7.62万户20.52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5526户10034人,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0.66%;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9.5万人告别了绝对贫困,延安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
产业助增收 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延安市围绕苹果、养殖、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实现44194户137411人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全市苹果种植面积380万亩(产值近131亿元),发展设施蔬菜瓜果45.21万亩,养殖猪牛羊225.69万头(只)、家禽466.94万只、中蜂14.6万箱。并实施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完善带贫益贫机制,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探索推行苹果“期货+保险”模式,去年在遭受冻灾、产量下降的情况下,果农人均增收2510元。在加大产业扶持的同时,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通过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分红、社会救助、惠农政策补贴等实现群众多元化增收,脱贫质量不断提高。
延安市扶贫局局长申均明说:“苹果产业的发展使延安的退耕还林幅度加快,生态建设质量也提高了,农民通过种植苹果增加了收入,逐步也脱贫致富了。”
脱贫攻坚以来,一系列惠农扶贫项目的实施,使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乡村治理水平都得到了综合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主导产业,推行农村“三变”改革,使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移民搬迁、治沟造地等措施,使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他市累计退耕还林1077万亩,森林覆盖率46.3%,植被覆盖度81.3%,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全市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推进移风易俗,开展扶志扶智,打击村霸黑恶势力,治理修建庙宇、红白事大操大办等陋习,使村风民风得到了明显转变,也使村两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显著增强,整个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此外,延安市还坚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