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从“风沙漫天”到“绿水青山”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刘伟 本报记者 程立忠
4月15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团走进吴起县。记者所到之处绿树抽枝,山花烂漫,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远处湛蓝的天空下群山吐绿,山坡上一片片桃花、杏花争奇斗艳,让人心旷神怡。春意盎然的吴起,兴旺发展的产业,生态宜居的乡村,幸福美满的农民,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而这一抹抹春色,都来自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的成果,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万人。吴起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是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
原来的吴起县漫山放牧,植被破坏严重,有时“风沙漫天”,生态环境恶劣,群众广种薄收,是有名的贫困县。“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1997年,吴起县为解决该县生态与群众生存的矛盾,积极寻找和探索“双赢”药方。经深入调查研究后认识到:广种薄收,漫山放牧是导致吴起陷入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以封山禁牧为突破口,是改善生态、脱贫致富的唯一正确途径;改良畜种,舍饲养畜,是封禁退耕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1998年,吴起县率先进行退耕还林,该县确立了以“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开发战略,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全县整体封山禁牧。
五谷城镇马崾岘流域,之前不仅植被遭破坏严重,而且土地尤为贫瘠,1984年实施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很快恢复了生机,到199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7.7%,人均产粮和纯收入750公斤、1200元,较吴起县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75公斤、493元。该县气候条件最差的周湾、长城两个乡镇,1983年开始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植被恢复迅速,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为吴起率先实施退耕还林积累了经验。
为了让农民改变过去传统的散养放牧方式,吴起县首先改良羊的品种,改造养羊设施,发展小尾寒羊。让百姓在退耕坡地上种植紫花苜蓿,做养羊饲料,就地解决了设施养羊的饲料问题。1999年,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后,该县及时完善了工作思路,除人均留足2亩口粮田外,一次性将25度以上的155.5万亩坡地退耕到位,按照“先禁牧退耕,后还林还草,先绿化荒山,后调整产业”的思路,干部群众头顶烈日和风沙,在荒山和陡坡上种草植树、还林还草。通过几年努力,昔日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20年来,吴起县累计退耕还林244.79万亩,其中经国家确认面积190.67万亩(退耕地99.28万亩)。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71平方公里,治理度由1997年的39.7%提高到52.4%,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实施中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先后被授予“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结合试点示范县”等荣誉。
“退耕还林就是好,山青了,树绿了,空气也变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今年我散养柴鸡1800只,种一个蔬菜大棚,又开一个柴火鸡农家乐,2017年脱贫了,还被延安市政府评为‘脱贫之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吴起县白豹镇韩台村村民白治军笑盈盈地对记者说。
“在退耕还林之前,我们这里山上没有几棵树,土地贫瘠,山上光秃秃的,雨水很少,庄稼收成也不好。实行退耕还林后,每亩地产量是原来的3倍,收入近1000元;政府还给退耕还林户进行补助,村民心里踏实了。现在山青了,树绿了,空气变好了,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改善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发展林下产业让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白豹镇韩台村村支书孙占军说。
“村里依托林下经济,发展养殖、种植、农家乐,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收益,农民从生态环境改变中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些都得益于退耕还林带来的变化,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农民的‘金山银山’。”白豹镇韩台村“第一书记”刘红玉说。
近年来,吴起县依靠生态与能源有序发展,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和“西部经济发展强县”。去年10月,吴起县还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刘伟 本报记者 程立忠
4月15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团走进吴起县。记者所到之处绿树抽枝,山花烂漫,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远处湛蓝的天空下群山吐绿,山坡上一片片桃花、杏花争奇斗艳,让人心旷神怡。春意盎然的吴起,兴旺发展的产业,生态宜居的乡村,幸福美满的农民,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而这一抹抹春色,都来自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的成果,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万人。吴起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是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
原来的吴起县漫山放牧,植被破坏严重,有时“风沙漫天”,生态环境恶劣,群众广种薄收,是有名的贫困县。“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1997年,吴起县为解决该县生态与群众生存的矛盾,积极寻找和探索“双赢”药方。经深入调查研究后认识到:广种薄收,漫山放牧是导致吴起陷入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以封山禁牧为突破口,是改善生态、脱贫致富的唯一正确途径;改良畜种,舍饲养畜,是封禁退耕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1998年,吴起县率先进行退耕还林,该县确立了以“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开发战略,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全县整体封山禁牧。
五谷城镇马崾岘流域,之前不仅植被遭破坏严重,而且土地尤为贫瘠,1984年实施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很快恢复了生机,到199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7.7%,人均产粮和纯收入750公斤、1200元,较吴起县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75公斤、493元。该县气候条件最差的周湾、长城两个乡镇,1983年开始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植被恢复迅速,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为吴起率先实施退耕还林积累了经验。
为了让农民改变过去传统的散养放牧方式,吴起县首先改良羊的品种,改造养羊设施,发展小尾寒羊。让百姓在退耕坡地上种植紫花苜蓿,做养羊饲料,就地解决了设施养羊的饲料问题。1999年,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后,该县及时完善了工作思路,除人均留足2亩口粮田外,一次性将25度以上的155.5万亩坡地退耕到位,按照“先禁牧退耕,后还林还草,先绿化荒山,后调整产业”的思路,干部群众头顶烈日和风沙,在荒山和陡坡上种草植树、还林还草。通过几年努力,昔日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20年来,吴起县累计退耕还林244.79万亩,其中经国家确认面积190.67万亩(退耕地99.28万亩)。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71平方公里,治理度由1997年的39.7%提高到52.4%,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实施中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先后被授予“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结合试点示范县”等荣誉。
“退耕还林就是好,山青了,树绿了,空气也变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今年我散养柴鸡1800只,种一个蔬菜大棚,又开一个柴火鸡农家乐,2017年脱贫了,还被延安市政府评为‘脱贫之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吴起县白豹镇韩台村村民白治军笑盈盈地对记者说。
“在退耕还林之前,我们这里山上没有几棵树,土地贫瘠,山上光秃秃的,雨水很少,庄稼收成也不好。实行退耕还林后,每亩地产量是原来的3倍,收入近1000元;政府还给退耕还林户进行补助,村民心里踏实了。现在山青了,树绿了,空气变好了,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改善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发展林下产业让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白豹镇韩台村村支书孙占军说。
“村里依托林下经济,发展养殖、种植、农家乐,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收益,农民从生态环境改变中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些都得益于退耕还林带来的变化,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农民的‘金山银山’。”白豹镇韩台村“第一书记”刘红玉说。
近年来,吴起县依靠生态与能源有序发展,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和“西部经济发展强县”。去年10月,吴起县还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