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紫阳蒸盆子

  杨志贵

  1991年秋,我随扶贫工作队进驻紫阳县向阳镇月池村五组陈家大院。有一天,生产组长老陈来请我去家里吃饭。陈组长的儿女兄弟都回来了,家中其乐融融,八条长板凳将两张并排大桌子围成长方形,我原本坐到桌子的侧边,陈组长硬是把我“请”到上席。
  我们吃了七八道菜后,又上了一大盆热腾腾的佳肴,放在两盏煤油灯中间,显得格外夺目。金黄的鸡蛋饺子中间,一只油光肉黄、昂首挺胸的公鸡嘴上叼着一个红辣椒活灵活现,恰似精美别致的盆景根雕,又犹如杭州西湖的湖心小船,真不忍心动手。
  陈组长用汤勺将盆中清亮的浓汤浇淋在金元宝似的饺子和公鸡身上,用另一双筷子慢慢将鸡身刨开。一瞬间,席间的香味更加浓烈,盆中五颜六色的莲藕、胡萝卜、木耳清香爽口,鸡肉、猪蹄、鱿鱼嫩滑如脂,崭新的视觉、嗅觉、味觉和感觉,令我没齿难忘。
  陈组长介绍,紫阳蒸盆子最早发源于紫阳县汉王镇。传说当年刘邦带军打仗行夜至紫阳县汉王城,老百姓为欢迎刘邦,特意找来厨师准备大摆宴席。可是,军队第二天就要离开,来不及准备七碟八碗。聪明的厨师就将猪蹄、母鸡、鱿鱼和当地的黑木耳、莲藕等加入调料后,放入大乌盆用火蒸制一夜。第二天清晨,刘邦大军闻香而醒,狼吞虎咽地吃了精光,个个精神焕发。刘邦大为赞赏,问厨师此菜何名,厨师猛一看桌上的大乌盆,灵机一动就说此菜名叫“蒸盆子”。
  传统的紫阳蒸盆子在制作上颇为讲究。灶具以牛头柴火灶、土陶大乌盆最佳。食材是土鸡、猪蹄各3斤,莲藕、胡萝卜、木耳、鱿鱼等食材视家境条件而定,蛋饺做成“元宝”形状或“金鱼”形状,大茴、草果、桂皮、花椒等调料事先备好。
  首先,将猪蹄均匀铺放于盆底,把整只鸡树立放置于盆中央,料包置于鸡身下,其他食材用料根据先后易熟程度分步入盆。然后,用大锅隔火而蒸,初蒸用“武火”,待锅内上气后改用“文火”,保持灶内火不熄,锅底水不干,蒸上4小时至6小时。最后,将事先包好的蛋饺摆放入盆,再蒸半小时出锅。撒些葱花、蒜苗,将红辣椒插入鸡的嘴里,就可端上桌。
  紫阳蒸盆子从形、色上用功,取自然天成之美,不但赋予其深刻的内涵,更满足人们传统的审美需求,而且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造就了鲜、香、纯的口感,营养丰富,久吃不腻,具有养生的食用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地方饮食文化的代表,紫阳蒸盆子成为勤劳的紫阳人在传统节日上的压轴菜,被赋予团圆、富裕、希望等含义,反映了紫阳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当地很多民俗民风也因紫阳蒸盆子的传承得以发扬光大。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