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刘帅博:为贫困户量身制订脱贫方案
    刘帅博(右)与贫困户杨广民交流养蜂技术。

  本报记者 王志杰 通讯员 雷应 文/图
  “要不是刘书记来,我真不知道这个家该怎么办!”王广庆说的刘书记叫刘帅博,是泾阳县桥底镇席杨村“第一书记”。
  王广庆一家三口,两个人身体有残疾。王广庆肢体残疾,儿子王新因患先天性眼部神经弱视,几乎看不见东西,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妻子冯桂云。在刘帅博的帮助下,王新在陕西城市经济学校学习盲人按摩技能,已经一年多了。
  席杨村地处泾河沿岸,村内基础设施薄弱,主导产业不明晰,属于贫困村。刘帅博上任后,多方争取资金,积极发动群众,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先后完成巷道硬化1.25公里、主干路柏油铺设1.5公里、绿化道路1.8公里,修缮排水渠1.8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3盏。另外,刘帅博还争取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筹建席杨村鲜果产业示范园。
  在走访中,刘帅博发现有些贫困户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弱。刘帅博就对每户贫困户开展“综合研判”,认真分析每个家庭的现实,为贫困户量身制订脱贫方案,用活扶贫扶志政策,激发信心和决心,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
  贫困户杨广民今年73岁,妻子常年患病,家里开销大,儿子在外给人开车,还有两个孩子需要养活。得知杨广民有养蜂和木匠的手艺,刘帅博找到了这个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发力点”。
  “刘书记分析我家情况后,鼓励我养蜂、做蜂箱。如今,我加入养蜂协会,跟着大家一块出门采蜜,闲下来就做蜂箱,收入肯定比以前多。”杨广民高兴地说。据了解,杨广民家还借助危房改造政策,住进了新房。现在,杨广民家已经实现稳定脱贫。
  过去一年,席杨村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举办道德讲堂,通过宣传扶贫政策,介绍致富经验,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如今,席杨村55户贫困户已稳定脱贫47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