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带着收获幸福回家
    本报记者车站采访。

  春节:不一样的回家路
  本报记者 崔福红 黄敏 文/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春运时,一样的回家路,承载着不一样的过年故事。每年春节前夕,伴随着高运的狂潮在全国掀起一股股“回家”的巨浪,无论天南地北,雪雨风霜,都挡不住回家的路,有钱没钱,总要回家过年,因为团圆最重要。
  1月23日,春运的第三天,记者在西安北客站南广场看到,这里来来回回的乘客络绎不绝,董文海就是其中一员,此时他正坐在花坛的围边上,身旁放着大大小小七八个行李。
  “我们从河南兰考坐动车过来,在西安转车到广元,到家只需要4个多小时。”董文海今年46岁,过去的一年,他带着媳妇与哥哥嫂嫂在河南兰考县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哥哥由于在工地上还有点事要晚几天才能回家。
  “以前从兰考回一趟家得一天一夜,转几趟车才能到。现在有了高铁,回家的路就不那么难熬了,又快又舒适。”董文海是个健谈的人,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他的手上拿着半个柚子,剥下一小块块送到妻子的手中。“她的手在工地摔伤了,老板不仅支付全部医药费,还给补贴了误工费和工资,让我们感到很温暖。”
  董文海说,打工待遇比以前好了太多,工资发放准时,他与妻子一年可以挣十几万元。“我们还有个儿子,在广东打工,一年也能挣些,但年轻人跟我们观念不同,每年过年回家他都是坐飞机,来回花费近两千元,我想想都心疼。”说着心疼钱,董文海眼里却都是笑。
  “常常和孩子视频,就不那么牵挂了。最放不下的还是家里的老父亲。”说起父亲,董文海的笑容就不那么轻松了,“再干几年,给孩子在县城买套房子,成了家,我们就不出远门了,好好陪伴父亲度过晚年。”董文海说,“我也是个父亲,我明白父亲的心情,再远都希望孩子回来过年,那样家才叫个家。”
  候车的人群中,还有家住洋县扬州镇巩家曹村的李旭阳和扬州镇草坝村的刘小军,他们刚从宁波归来。“从宁波到西安坐了24个小时,一同回来的还有十多个老乡。在宁波就买好了西安到洋县的高铁票,因为时间还早就在广场上休息等候”李旭阳说。
  被问及是否是给家里人带宁波特产时,李旭阳笑着说:“啥都没有带,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想买啥通过手机都可以买到,快递还直接送到门上。”
  “我们在宁波给中石化建干活,公司安全抓得好,吃饭住宿都有公司安排,工资有保证。我们一帮子老乡今年每个人都是带着5万元回家过年的。”李旭阳笑呵呵地说道。
  和李旭阳一起的刘小军日子可就没有他那么好过了。刘小军今年47岁,一家4口人,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妻子除了在家照顾孩子,还负责打理家中的栗子地。他说:“好在现在交通方便,每年栗子成熟时,我就回来帮忙干活,坐动车回来只要8个小时,票价虽然贵了一点,但节省出来的时间也是钱啊。”
  “现在祖国发展这么快,什么都方便,钱也挣得多而且还不拖工钱,这样的好生活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李旭阳说。
  回家过年,这是无数留守亲人的呼唤,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回家团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手中的车票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全家一起过春节。通讯的发达,高铁的快捷,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而艰难,网络时代赋予了回家的路独特的体验和新时代的魅力,带着一年的收获回家,与亲人团聚,生活满是幸福和希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