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年味就是臊子面
百节年为首。自古以来,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承载着太多值得回味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老百姓至今还是翻着农历、数着节气来种田和过节。大年,永远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大的节日。
赵林祥
西府农村的年俗是从腊八节开始的。这天早晨家家户户熬一锅五谷杂粮和蔬菜做成的腊八粥,热热乎乎吃一顿。中午的正餐则是传统美食臊子面。第一碗面浇上臊子汤后,按老辈人传下的规矩,首先要祭祀。一般由男主人庄重地双手捧着碗端到大门外,在门首左右各泼洒少许汤水,然后依次在院内设立的天神、土地、龙王、仓神、灶爷的牌位前一一泼汤。祭天祭地后,饭碗上放一双筷子,献在已故亲人的灵位前,做完这些就意味着天地祖先已经吃过了,全家人才开始动筷子。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祭灶节的早餐没啥讲究,午饭必定是臊子面。这天的泼汤祭祀先从灶台前开始,以示对灶王爷的敬重,希望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晚上则是祭灶节的重头戏,刚收拾完碗筷,女主人就将前一天醒好的发面摊在案板上,掺进香油、芝麻、五香粉等佐料,一番揉揉捏捏,根据当年的月份,做成12个或13个碗口大、两指厚的面饼子,表面用木梳、刀具雕刻上精美的图案,架起麦草火,开始烙干粮。刚出锅的干粮馍摆在木盘里献祭在锅台上,焚香烧表作揖祷告,以此作为灶王爷上天时带的口粮,民间称为“灶干粮”。
小年一过,乡村的年味儿就浓起来,扫舍赶集,杀猪割肉,蒸好年馍,一应年货筹备妥当。大年三十清早,全家人齐动手,把院里院外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接着擦门窗,架梯子,贴好门神对联,大门上方挂个喜庆的大红灯笼,放一串迎新的喜炮,香喷喷的臊子面再次闪亮登场。
西府最正宗的岐山臊子面,距今已流传了3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厨艺人不断的精益求精,形成了今天“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九字要诀,被民俗学家誉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活化石,荣获中华面食桂冠。
初一早晨,西府农村家家都是雷打不动的臊子面,这是新年的首次泼汤祭祀,献给故去亲人的第一顿饭。午饭则是凉盘子加大烩菜,就着馒头喝米汤。从初二至十五,纳礼回节走亲戚,穿梭于乡村,主家招待亲友的早餐,依然是油汪汪的臊子面。一碗碗热腾腾的臊子面,主客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吃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元宵节的饮食基本与大年初一相同,早饭臊子面,中午肉菜,晚上再吃一顿元宵,意寓年节圆满结束。西府乡村过节吃臊子面,注重的是泼汤。这种出自周礼仪式,从远古至今长盛不衰,一直是民众祈求神灵庇护安康,亦是天地人和谐相处的体现。给亡灵献饭泼汤,借此祭拜先祖,表示后人怀念先辈不忘祖恩,彰显了自古至今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对幸福生活的祈盼和向往,包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算起来,从腊八到正月十五,一个多月紧张忙碌的春节期间,传统美食臊子面几乎贯穿头尾。乡里人说起年味,老辈们口径一致地赞叹:年味就是臊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