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一片真情献楼底
赵康(左二)和村干部给贫困户肖福生送棉被。
赵康到贫困户田世文家了解房屋受灾情况。
本报记者 刘小成 通讯员 令永科 文/图
楼底村地处黄土高原边缘,位于岐山县偏西一隅,距岐山县城15公里,村民以种植小麦为主,水利条件差,群众致富难度大,是全县确定的贫困村之一。2017年4月,32岁的岐山县税务局干部赵康主动请缨,到楼底村担任“第一书记”,成为岐山县最年轻的“第一书记”。
精准施策 一心扑在发展产业上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源,这是赵康和村两委班子的一致观点。他带领大家去杨凌、陈仓、宣旗营等地考察学习产业发展经验。回来后,他首先利用本村传统编织业优势,发展“一村一品”,将闲散劳力组织起来,成立了竹器编织合作社。其次,发挥能人带动效应,发展种养业,10户贫困户养殖肉牛54头、养猪19头、养羊16只,种植花椒120亩。
同时,积极申请成立楼底村农业股份经济合作社,争取资金30万元,将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纳入进来,采取“合作社+党支部+贫困户”的形式,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壮大集体经济。
通过多方争取,为村上打深机井两眼,建农田水利渠道1000米,修田间生产路2公里,解决了农田灌溉和水利设施,为产业机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合作社与能人大户共同流转土地300亩,种植大棚西瓜及青贮玉米,又规划种植500亩大棚蔬菜,全村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真情帮扶 一门心思为民办实事
扶贫先扶智。楼底村小学有107名学生,大多都是贫困留守儿童,孩子们没有统一校服,学校灶房碗筷无法统一摆放。针对这一情况,赵康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汇报,多方协调,发动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捐助校服107套、碗柜5套、书包及学习用品价值2.5万元,并分别在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和学校师生进行了联欢。
在建设美丽乡村中,赵康出主意、想办法,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争取资金修建道路2.5公里,田间生产路2公里;争取资金12万元,治理了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大涝池”,亮化美化了街道;改造升级了电力设施,盖起了4座配电房,安置扩容变压器6台,并为全村800余户村民安装了天然气。
面对个别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赵康向县税务局申请后从宝鸡文理学院请来教授,专门为贫困群众做了扶志扶智的报告,鼓舞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贫困户王建奎自谋工作回收废品,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被评为全村脱贫攻坚扶志典型,上了村上的“红榜”。
牢记承诺 一个乡亲都不能掉队
张会侠是楼底村一组人,多年前一把大火烧掉了房屋,院子成了废墟,随后丈夫也不幸去世,她和三个年幼的孩子相依为命,在蔡家坡租了一间民房,边打工边供孩子上学。驻村后,赵康成了她的结对帮扶人,帮助她家申请了易地搬迁。2018年国庆节,张会侠全家高兴地住进了新房,赵康和村干部一起送去了庆贺的对联。张会侠逢人就说:“小康书记比我儿子还亲!”
赵都堂是楼底村七组贫困户,是个勤快人,由于要照顾患有抑郁症的儿子,他家收入一直较低。赵康了解情况后,鼓励他在家发展肉牛养殖,并为他争取了5万元无息贷款。靠这5万元起步资金,赵都堂从凤翔买回7头牛犊,经过一年的发展,肉牛存栏24头,2018年家庭纯收入达到4万元。
现在,赵都堂逢人便说:“多亏党的好政策,多亏小康书记和帮扶干部!”他还为赵康送来了一面写着“实驻办实事,真帮显真情”锦旗。更可喜的是,患病的儿子也在牛场干一些零活,病情也逐渐好转,赵都堂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同时,楼底村依托国家扶贫政策,对确定无技术、年龄偏大的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全村34户低保贫困户基本生活都得到了足够的保障。从2017年以来,在村上设立公益岗位及垃圾清扫岗位13个,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赵康还积极争取特困人员供养政策,今年上报民政部门供养3人。确保小康道路上,一个乡亲都不掉队。
赵康到贫困户田世文家了解房屋受灾情况。
本报记者 刘小成 通讯员 令永科 文/图
楼底村地处黄土高原边缘,位于岐山县偏西一隅,距岐山县城15公里,村民以种植小麦为主,水利条件差,群众致富难度大,是全县确定的贫困村之一。2017年4月,32岁的岐山县税务局干部赵康主动请缨,到楼底村担任“第一书记”,成为岐山县最年轻的“第一书记”。
精准施策 一心扑在发展产业上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源,这是赵康和村两委班子的一致观点。他带领大家去杨凌、陈仓、宣旗营等地考察学习产业发展经验。回来后,他首先利用本村传统编织业优势,发展“一村一品”,将闲散劳力组织起来,成立了竹器编织合作社。其次,发挥能人带动效应,发展种养业,10户贫困户养殖肉牛54头、养猪19头、养羊16只,种植花椒120亩。
同时,积极申请成立楼底村农业股份经济合作社,争取资金30万元,将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纳入进来,采取“合作社+党支部+贫困户”的形式,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壮大集体经济。
通过多方争取,为村上打深机井两眼,建农田水利渠道1000米,修田间生产路2公里,解决了农田灌溉和水利设施,为产业机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合作社与能人大户共同流转土地300亩,种植大棚西瓜及青贮玉米,又规划种植500亩大棚蔬菜,全村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真情帮扶 一门心思为民办实事
扶贫先扶智。楼底村小学有107名学生,大多都是贫困留守儿童,孩子们没有统一校服,学校灶房碗筷无法统一摆放。针对这一情况,赵康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汇报,多方协调,发动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捐助校服107套、碗柜5套、书包及学习用品价值2.5万元,并分别在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和学校师生进行了联欢。
在建设美丽乡村中,赵康出主意、想办法,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争取资金修建道路2.5公里,田间生产路2公里;争取资金12万元,治理了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大涝池”,亮化美化了街道;改造升级了电力设施,盖起了4座配电房,安置扩容变压器6台,并为全村800余户村民安装了天然气。
面对个别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赵康向县税务局申请后从宝鸡文理学院请来教授,专门为贫困群众做了扶志扶智的报告,鼓舞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贫困户王建奎自谋工作回收废品,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被评为全村脱贫攻坚扶志典型,上了村上的“红榜”。
牢记承诺 一个乡亲都不能掉队
张会侠是楼底村一组人,多年前一把大火烧掉了房屋,院子成了废墟,随后丈夫也不幸去世,她和三个年幼的孩子相依为命,在蔡家坡租了一间民房,边打工边供孩子上学。驻村后,赵康成了她的结对帮扶人,帮助她家申请了易地搬迁。2018年国庆节,张会侠全家高兴地住进了新房,赵康和村干部一起送去了庆贺的对联。张会侠逢人就说:“小康书记比我儿子还亲!”
赵都堂是楼底村七组贫困户,是个勤快人,由于要照顾患有抑郁症的儿子,他家收入一直较低。赵康了解情况后,鼓励他在家发展肉牛养殖,并为他争取了5万元无息贷款。靠这5万元起步资金,赵都堂从凤翔买回7头牛犊,经过一年的发展,肉牛存栏24头,2018年家庭纯收入达到4万元。
现在,赵都堂逢人便说:“多亏党的好政策,多亏小康书记和帮扶干部!”他还为赵康送来了一面写着“实驻办实事,真帮显真情”锦旗。更可喜的是,患病的儿子也在牛场干一些零活,病情也逐渐好转,赵都堂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同时,楼底村依托国家扶贫政策,对确定无技术、年龄偏大的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全村34户低保贫困户基本生活都得到了足够的保障。从2017年以来,在村上设立公益岗位及垃圾清扫岗位13个,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赵康还积极争取特困人员供养政策,今年上报民政部门供养3人。确保小康道路上,一个乡亲都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