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产业造血”脱贫记
——麟游县产业发展唱响脱贫攻坚主旋律
  脱贫攻坚的陕西实践 亮点113
  本报记者 韩小珍
  近两年,麟游县立足山区县优势,按照“兴牧、强果、扩菜、优药、作响休闲农业”总体思路,以“一场四基地”(标准化养殖场、万亩有机苹果示范基地、万亩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花海基地)为引领,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东部苹果西部菜、中部畜牧+药材”的新格局,开创了贫困地区产业转型的特色道路。
  养殖场里务份工 家门口也能挣大钱
  酒房镇牛奶生产线建设项目坐落于麟游县酒房镇大庄村菜子山组,项目占地240亩,经营范围为奶牛养殖及销售、饲料加工及销售、生态农业开发等。企业发展同时,通过务工、收贮饲草、代养等方式,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示范带动当地奶牛业发展。
  吴万锐是酒房镇大庄村二组村民,进企业之前,这个一直靠种地为生的6口之家生活过得非常拮据。为了早日脱贫,2017年,得知村里要建大棚蔬菜园区,他们一家便果断地将14亩耕地流转了出去。近日,记者在麟游县秦牧生态牧业有限公司——酒房镇牛奶生产线建设项目基地见到吴万锐的时候,他正驾驶着一辆农运车运送饲草。“流转完土地,孩子们也都出去打工了,我也不能闲着。现在每天在牛场负责运料、上草,活也不是很累。”据介绍,除了每月3500元的工资,吴万锐还在养殖场代养了一头奶牛,每年另有2000元的分红。“一年工资42000元,分红2000元,再加上5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老吴一个人的收入都超过5万元了,我们也要好好干,在家门口挣大钱。”现场一位挤奶工笑着说。
  苹果地里种药材 老石来把示范带
  “十户一体”产业脱贫互助组是麟游县推行的一种产业脱贫模式,对具备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每10户左右建立一个互助组,由村干部和产业示范户带头,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推进。目前该模式被确定为全省产业扶贫推广模式之一。
  说起常乐村二组的石考民,整个常丰镇人都知道。“要不是家里基础条件差,妻子和一个孩子有残疾,我才不愿意当贫困户。”老石告诉记者。
  2017年底,一直在外打工的石考民因为年龄受限,从兰州回到村里。“农村人,不干活就没有收入。”刚到家没几天,石考民便发现村民们给苹果园区流转的土地,果树行间可以套种中草药,随后,他将这个想法反馈给了村里。2018年,在镇、村干部的协助下,石考民带领着村里的10户贫困户,以“10户一体”的产业脱贫模式从苹果园区反包249.5亩地,用来种植板蓝根。“按照目前的市场价,一亩地大概能收入600多元,最近有好几家药材公司过来看过了,等到地面解冻,马上就可以挖了。”“明年我还想多种点,等收入好了,你们再来,我请大家座席。”介绍完情况的老石仍不忘幽默地说了一句。
  2018年,麟游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把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以实施“3+3+3”产业发展战略为抓手,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脱贫取得明显成效。据了解,麟游县2018年脱贫2355户6602贫困人口,退出贫困村44个,剩余贫困人口591户95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