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乡情报桑梓 不忘家乡人
通讯员 白艳峰
朱应和是清涧县折家坪镇井道咀村人,自幼家庭贫困,却得到了父老乡亲的无私帮助。上世纪80年代,只有初中学历的朱应和开始在延安打拼,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些资本。目前他担任清涧延安商会常务副会长。
1999年,事业有成的朱应和回到村里,看到进村还是要经过自己小时候就有的那种树干搭建的独木桥,村民们买的化肥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手抬肩扛才能过河,生产生活很不方便。当年,朱应和拿出了1.5万元,村民们投工投劳,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并把桥两边的道路拓宽。
今年74岁的张保民老人说:“我记得没修桥以前是驴拉车都出不了村,修了这个桥后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村里,村里生产的粮食和粉条可以直接拉到县城了,真是太方便了!”
2017年,一户村民的儿子娶媳妇,朱应和回到村里贺喜。他发现,村里没有饭店,每家过红白事都要提前向村民借锅碗瓢盆等餐具灶具,有的由于来的亲戚朋友多,还需要向村民借被褥,甚至没有场地,还向左邻右舍借窑洞。看到这一情况,朱应和当即出资6.5万元资金,由村民投劳投工建起了3间平房,购置了餐具和灶具,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集体管理。从此以后,凡有村民家中红白事和村里的集体活动,都集中到了这里。
村里的老支书张成林说:“以前,村民每次办事都是我安排,提前借,办完事还,有时候难免东西有些磕碰或丢失,村民之间就会有矛盾;现在好了,村民们过红白事再也不用相互借东西了。”
去年8月,朱应和倡议并组织了村里的“女客聚会”。聚会期间,朱应和与村民们一起商讨如何重振村里经济,让村民们致富奔小康。朱应和对笔者说:“筹备这次聚会,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交流,希望通过聚会和大家一起谋划,为村里的发展做些实事。”
村民邢宏斌说:“朱应和在外面发展,始终不忘村里人,村里人只要找他帮忙的,他都会全力以赴,只要是给村里带来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他都会大力投资。”
朱应和是清涧县折家坪镇井道咀村人,自幼家庭贫困,却得到了父老乡亲的无私帮助。上世纪80年代,只有初中学历的朱应和开始在延安打拼,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些资本。目前他担任清涧延安商会常务副会长。
1999年,事业有成的朱应和回到村里,看到进村还是要经过自己小时候就有的那种树干搭建的独木桥,村民们买的化肥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手抬肩扛才能过河,生产生活很不方便。当年,朱应和拿出了1.5万元,村民们投工投劳,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并把桥两边的道路拓宽。
今年74岁的张保民老人说:“我记得没修桥以前是驴拉车都出不了村,修了这个桥后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村里,村里生产的粮食和粉条可以直接拉到县城了,真是太方便了!”
2017年,一户村民的儿子娶媳妇,朱应和回到村里贺喜。他发现,村里没有饭店,每家过红白事都要提前向村民借锅碗瓢盆等餐具灶具,有的由于来的亲戚朋友多,还需要向村民借被褥,甚至没有场地,还向左邻右舍借窑洞。看到这一情况,朱应和当即出资6.5万元资金,由村民投劳投工建起了3间平房,购置了餐具和灶具,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集体管理。从此以后,凡有村民家中红白事和村里的集体活动,都集中到了这里。
村里的老支书张成林说:“以前,村民每次办事都是我安排,提前借,办完事还,有时候难免东西有些磕碰或丢失,村民之间就会有矛盾;现在好了,村民们过红白事再也不用相互借东西了。”
去年8月,朱应和倡议并组织了村里的“女客聚会”。聚会期间,朱应和与村民们一起商讨如何重振村里经济,让村民们致富奔小康。朱应和对笔者说:“筹备这次聚会,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交流,希望通过聚会和大家一起谋划,为村里的发展做些实事。”
村民邢宏斌说:“朱应和在外面发展,始终不忘村里人,村里人只要找他帮忙的,他都会全力以赴,只要是给村里带来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他都会大力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