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从“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
——我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巡礼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
  本报记者 王缠卫
  “这些年山区百姓看病越来越方便了。小病不出村,有了大病,打个电话救护车就到家门口了。”12月21日,麟游县九成宫镇永安村68岁村民李月明告诉记者,以前老百姓有病不敢看,如今不但能看得上病,而且还能看得好病。
  谈起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们的就医情况,李月明说了一个字:“难!”在他的记忆里,农村没有手机,没有电话,乡镇卫生站和村卫生室的就医环境和医疗条件和现在没法比。那时候村民得上了大病,是要被抬到几公里外的县城医院看病,让村民们头疼的是生病了该去哪里检查治疗。
  日月如梭,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题,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6年,全省共建成乡镇卫生院1570个,村卫生室254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23个。门诊部285所,诊所、卫生所、医务室6127所。基层群众看病难题得到进一步缓解,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发挥了应有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走进麟游县城工商联卫生所,58岁的赵岁录招呼患者坐到有暖气的地方。他高兴地说。“这是今年县政府补助资金新安装的暖气,有了暖气患者检查病再也不用担心受冷了。”
  开了10几年诊所的赵岁录说,那年月村民谈论的是病人辛苦地赶到县级医院,由于当时医务工作者和医院医疗设备短缺,很难对患者及时检查出病因。80年代,县医院有一台X光机,功率小,给病人拍个片子都相当困难。现在,医院里增添了一系列高精设备,就医环境和医疗设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群众基本上不出县,就能把病看好。
  基层医疗专业人才短缺,群众“看病难”旷日持久,群众反映强烈。从2010年开始,我省实施医学院校为农村定向免费培养医学本科生项目,每年为偏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定向免费培养本科生270名。从2011年开始,由省财政安排1.08亿元,用5年时间,按照每人补助2万元的标准,每年从各县选派10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集中业务技能培训。
  两亭镇崖窑村村民李珠明说;“那时候别说有村卫生室,就连正儿八经的村医也是断断续续,时有时无,通常是几个村一个乡医,群众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慢慢将小病拖成大病,也增加了百姓的经济负担。现在农村看病条件比起以前好多了,国家非常重视山区百姓看病难,现在村村有村医值班、村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
  目前,随着我省分级诊疗制度和县镇村卫生医疗服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全省基层首诊数量不断增长,最高增幅达50%。同时,我省积极开展城市二、三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了40个县90%病人在县域内就诊,基层就医新秩序加快形成。
  据悉“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大胆创新,以发展破解卫生事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保障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确保到2020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解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增长至16%,人均期望寿命增长至76.7岁,人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全国较高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和健康保障。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