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阎良用活土地确权证破解农民贷款难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编者按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因其相对特殊性,难以成为各路资本追逐的宠儿,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开展于2014年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为新时代农村改革的基石,截至2016年底,我省农民持证率达到97%以上,提前两年完成土地确权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树定根、人定心”,我省早部署早推进该项工作,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然而,如何在确权之后让农民真正享受实惠,发挥确权证书的资本效应,似乎还有很多难题待解。更何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清产核资、‘三变’改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对推动贫困地区早日“摘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加快生产关系变革、释放农村生产力意义深远。
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国强农业合作社巧妙运用土地确权证,变“死土地”为“活资产”的好做法,值得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借鉴。
本报记者 张晓强 陈新涛
“要不是合作社出面运作,秦农银行就不会给我放贷20万,没有了这20万,我这16个瓜果大棚的资金周转就成了问题,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提及两年前通过土地确权经营证书从银行顺利贷到资金一事,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三合村农民孙爱军感激万分,每年从大棚育苗到收获采摘长达六七个月的收入空白期,要不是及时从银行贷到款,繁多的支出极有可能让他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12月14日,寒冬时节,记者走进国强农业合作社,迎来的尽是一片生机盎然景象。该瓜菜合作社拥有80多名社员,孙爱军的大棚种植面积规模在全社最大,是秦农银行放款额度最高的社员。
同孙爱军一样,在合作社积极运作下,从2015年持续至今,凭借手中的确权证,总共有40多户社员从银行贷出资金521万元,用于大棚瓜菜发展需要,既解决了扩大生产的资金周转之急,又满足了品种品质的升级换挡需要。
“银行的授信放贷就像一场及时雨,该模式推出以来,没有一例社员还贷违约情况发生,可以说,实现了合作社、社员和银行之间的多方共赢!”国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邢国强介绍说,长久以来,因为农民没有抵押物,信用档案无法授信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层面为农民颁发了确权证之后,类似难题有了突破可能,而在国强合作社里的这种有益尝试,无疑为破解农村融资难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示范推广样本。
土地确权之后 盘活仍存瓶颈
据了解,陕西省农业厅发布消息称,陕西已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至2016年底农民持证率达到97%以上,已建成县乡农村产权交易中心338个,50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户发展到7.3万户,提早两年完成任务,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富裕美丽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除了在国家确定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以下简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农民可以凭借“两权”证书顺利贷出款项,其他地区拿到“两权”本的农民,要从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尚有众多政策瓶颈亟待破解。
“除了确权证书外,还有众多名目繁多的手续,农民往往嫌麻烦就放弃了。”西安市阎良区城乡统筹办是促成此次国强合作社和秦农银行合作的关键角色,该办副调研员樊会钢参与了很多前期工作。
他认为,从确权证抵押到真正贷出款,对于众多金融机构而言仍旧有诸多顾虑,最怕出现了坏账之后,不能有效处理抵押给自己的这些农村确权资产,而这些资产往往相对位置偏远,难以转移折现。
“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社员们扩大种植的想法日益强烈,但是由于前期投入导致资金短缺,限制了大家的种植与发展。2015年,由阎良区城乡统筹办牵头,多次对接我们合作社与秦农银行,推出‘合作社+银行+农户’模式,主要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提供农业生产担保贷款融资服务,社员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在合作社,就能办理贷款业务,让‘死土地’变成活资金。”邢国强回忆说,该模式运转3年多来,没出现一例违约事件,让他对于未来信心更足了。
“没钱贷款就无法实现良性循环发展,贷款能给农民带来不少好处,有了钱才敢想很多事情,有了国强合作社出面,就为银行和农户架起了一座桥梁,银行无法处置的确权资产,对于合作社来说,却是能够用来发展的优质资产,可以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反向制约。”秦农银行阎良区武屯支行行长李波很是感慨,作为一家专门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银行,秦农银行一直不遗余力地优化设计适合“三农”领域的信贷产品,但由于缺少抵押和担保,出于风险把控需要,他们想为农民放贷的步子始终没法迈大。
对此,在合作社里经营着两个大棚的社员邱正友感同身受,他告诉记者,之前他就是因为嫌麻烦,找不到担保人,无奈放弃了银行贷款,通过民间借贷借款,“民间借贷利息太高了,蔬菜大棚的市场风险又大,往往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敢从民间借款。”
“区上的产权交易中心对于风险把控也没有什么有效办法,这始终是三权分置后的一个难点问题!”秦农银行阎良支行副行长杨亚峰坦诚,针对农村确权土地贷款,虽然三权分置到位了,但还没有有效解决,很多地区处于试点,尚无成型可用的模式直接照搬,区上虽然设立了风险金,但很多具体问题在操作层面还是空白。
合作社“背书” 筑起银农信贷“安全阀”
合作社成员的土地确权证书,究竟是如何突破最后一道关卡,从一纸证明盘活成为可用于抵押贷款的“活资产”?邢国强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与试点地区将产权证押给银行不同的是,合作社成员的产权证都悉数押给了合作社,银行再通过授信给合作社,由合作社担保后再向社员发放贷款。这样一来,银行无法有效处置的农村土地,在我这里就能进行开发利用,毕竟合作社就是专门进行瓜菜种植的。而且,所有从银行贷款的农户都必须和合作社签订承诺书,这就保证贷款合同的正常履行。”说到兴头处,邢国强神采飞扬,对于贷款的社员,他作为合作社负责人,可以进行初次把关,谁的信誉好,谁真正急需用钱,他知根知底,更关键的是,社员生产出来的瓜菜,80%都要交于合作社来对外销售,合作社负责品牌营销推广,同时进行绿色有机认证,使得社员们的产品附加值提高,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良好的投资回报保证了社员的如期还贷。
合作社的“精准掌舵”让社员们尝到了“抱团取暖”的优势。在合作社投建了5亩地大棚的菜农林永正,以前最早从事加工行业,家里有8口人,两个子女陆续成家,家庭经济吃紧,2015年他在合作社的帮助下顺利贷款5万元,“要不是有合作社在这里替大家出头,要想从银行贷到钱,可得费九牛二虎之力,还不一定能贷成。”提起合作社给大家办的这件“实事”,林永正很欣慰,要不是这5万元贷款,他的大棚生产就转不动了,良性循环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除了上述的承诺书和抱团销售模式,邢国强介绍,合作社还和社员约定,万一社员出现还贷困难,银行就从合作社账户上扣除,而社员的大棚经营权就收回到合作社,由合作社按照每亩每年800元进行折价抵扣,直到抵清贷款为止。“这样的约定对双方都是一种制约,我认为更是一种激励机制,使得银行放贷少了后顾之忧,农户又能够安心生产,把主要精力放在大棚发展上。”
“致富带头人的公心很重要”
“全区的合作社有上百家之多,为何国强合作社能创出这种信贷模式,我觉着主要是因为领头人邢国强具有一颗公心,这种全心为社员谋发展的使命感,促成他把这件事做成了,成为阎良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说到成功经验,樊会钢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其他园区负责人能够像邢国强一样,这种走在全省农村产权改革前列的新型模式完全就可以推而广之,让更多的农民不再为发展生产贷不到款发愁,从而更快的发家致富。“往深里说,这种新型信贷模式对于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哩!下一步我们会抽时间对此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先在全区进行推广。”
对于早期贷款社员反映的贷款周期和额度能否调整的想法,秦农银行阎良支行副行长杨亚峰表示,从近几年该模式逐渐成熟的经验来看,对合作社成员延长贷款期限和提高授信额度的工作,支行已经开始在研究,明年就会推出。
“明年农忙时节我肯定还要从银行贷款,杨行长已经口头答应过我,将此前九厘五的利息降到六厘五,这样我的负担就更轻了。”孙爱军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家16个瓜菜大棚的纯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两个月后他的20万元贷款也将到期,最近几天他得抓紧时间去还贷款,以免影响到个人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