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丁如泽:情洒赵家坬
    丁如泽。

    丁如泽修建的梯田。
  本报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杨崎筠 文/图
  他是村里最早的打工者。1981年,16岁的他到延川县打工,每天挣1.2元;他是村里第一批富人。1994年,他买了机械干工程,年收入10多万元;如今他是周边的“穷人”。劈山填沟,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万亩苹果园,欠债500多万元。他,就是绥德县二十四坬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如泽。过去,他心里想的是让家人吃饱穿暖有钱花,现在他想的是带领村民富起来,建设美丽乡村。
  劈山填沟 造万亩良田
  赵家坬村是绥德县有名的穷山村,山头密密麻麻,被人形容为“过来过去赵家坬”。村里土地贫瘠,山顶风大水寒,庄稼种早了天旱不出苗,种晚了秋风大不长粮,农民广种薄收,生活困难。在党中央吹响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后,丁如泽就想劈山填沟,改变村里条件,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家人的反对也没能改变他的志向。2016年的元旦刚过,丁如泽就跟赵家坬村委会商量造田事宜。赵家坬村共有村民376户976人,其中贫困户94户265人,土地面积1万多亩,大都是25度以上的陡坡地。
  丁如泽流转了全村的土地,除了给村民支付租金外,整理好的土地归还村集体,村民以人均1.42亩的土地入股合作社。
  劈山填沟,集中开发,丁如泽没有专业技术员,凭着过去在工程队积累的经验,土法测量,自己施工,全身心地改造这片黄土地。
  此后,丁如泽在山上吃,在土堆里干。这一挖,就是一年,冬去春来,他皮肤黑了,身材瘦了,曾经的有钱人变成了的欠债者。
  “劈山填沟太难了,咱也没有经验,有几次差点干不下去了。”丁如泽说,单就搬迁众多的坟墓,屡屡受挫,费了许多周折。
  2016年底,丁如泽一年的辛劳终于见到了成效。赵家坬村24座黄土疙瘩变成了万亩良田。现在,站在山顶往下望,层层梯田犹如美丽的玉带,从山脚一直缠绕到山顶。村民们也心怀感激,今年春节在整理好的土地上扭起了大秧歌。
  种果建棚 铺就小康路
  如何利用好平整的土地?丁如泽经过外出考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最后决定种植山地苹果。他的实干精神不仅受到村民称赞,也赢得了各级领导认可。绥德县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对赵家坬村给予了大力支持,优先给该村实施了基础设施项目,硬化道路25公里,新修道路60公里,建集雨窖40个,打300米的深井5口,高压电线也拉上山,村里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苹果五年后挂果,那前五年收入靠什么?丁如泽决定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他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七座日光温室,发展采摘园,在苹果树下种植了油菜花和玫瑰花。
  “把村民带富,让山村变美,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丁如泽说。
  预计五年以后,赵家坬村仅苹果一项,按照亩产5000斤、每斤价格4元计算,亩均收入2万元;加上旅游等其他收入,村民每户年收入可达8万元,到时赵家坬村将稳步迈入小康生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