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富县王家庄村王志峰
“这圆了我家四代人的住房梦”
  武军民 吴龙迪 本报记者 王宏海
  上世纪30年代,王志峰爷爷从富平逃难到富县寺仙镇寺仙王家庄,因为是逃难来的,日子过得很拮据。王志峰母亲生完他就难产去世了,28岁时,父亲给生产队掏泥窑不慎摔伤骨折了,当时缺医少药,无钱看,落下残疾。次年,王志峰结婚了,妻子是个残疾人,婚后生了两个儿子,日子就更难过了。
  “吃奶粉都没有钱,到上学时交不起几十元的学费,把家里的大白狗抵押当学费。”王志峰苦笑一声。
  2015年,王志峰被纳入精准扶贫户,政府资助盖了鸡舍,给了100只鸡苗,当年就收入5000元,现在每年平均收入3000多元。镇村还给他协调了15亩烤烟指标,包产到户分的18亩地种了15亩烤烟、2亩玉米、1亩菜,从2015年连续4年每年4万元以上的收入。现在王志峰两个儿子已成家,都添了两个孙子,心里别提多高兴。
  当年王志峰的爷爷逃难来时,在上坡上找了个废弃窑洞一直住着。2007年,王志峰东借西凑了1.5万元,从村里一个搬走的熊姓农户家收购来七间旧瓦房和两孔土窑,这就是他一手置办下的基业。
  本打算将就着住的王志峰又迎来了惊喜,2016年3月政府危房改造给了他4.5万元。他把旧房一推,重新盖了3间平房。
  “我当村主任那会,他父亲还在,身体一直不好,妻子还残疾,年年吃低保,王志峰家是我最牵挂的户,过去防汛三更半夜都得向他家跑,现在房子结实了,我也放心了。”一旁的王家庄村支书乔奇兵说道。
  “可不是嘛,以前住的瓦房,遇到刮风下大雨,一夜都不敢合眼,担惊受怕。现在不怕了,睡得舒坦。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提前住上了这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要不是赶上扶贫好政策,像我这样吃了十几年低保的困难户根本没有能力住上新房,这圆了我家四代人的住房梦啊!”王志峰激动地说。
  从住土窑到住平房,从吃不上到吃穿不愁,王志峰一家过上了好日子。就在不久前,队上还让他参加县上的中蜂养殖培训,鼓励他明年养10箱蜂,增加些收入。王志峰想到将来的日子,又一次笑得合不拢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