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陇县打造产业发展“第四驾马车”

  本报通讯员 王立平
  “我今年能顺利脱贫,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功劳最大!”12月3日,陇县天成镇铁塬村贫困户许红果高兴地对笔者说。
  “许红果说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指的是我们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探索出的一个经济发展组织。”县农业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陇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和六盘山片区县,一直以来,一提起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大家说得最多的困难就是缺资金。
  “而现在,这种情况好多了。”一位镇干部说。
  今年以来,陇县认真落实中省市关于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宝鸡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县为基础,以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为动力,立足实际,大胆探索,整县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陇县特色的农村改革之路。
  “首先要做的就是核查资产,摸清家底。”陇县农业局局长、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程保卫说。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通过对全县104个村的林、田、财、物等动产、不动产进行详细的核查,“掏箱底,扫墙角。”全县共清查集体资金3681万元,经营性资产8506万元,非经营性资产2.2亿元,资源性资产64.9万亩。
  “事实证明,我们并不是无米下炊,而是端着金饭碗,四处讨饭吃。为了充分激活、利用这些资源资产,我们探索出了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之路。”程保卫说。
  具体做法就是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各村以核准的资源为集体资产,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依法确享有集体资产的成员,将集体资产量化给群众,让群众变为股东,依法享有支配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权利。建立经营主体引领村级自营机制,采取主体引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的方式,收益70%归贫困户,30%归村集体。
  “可别小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这个小小的变化。这是在我们传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党支部、村委会、监委会这三驾马车之外打造的第四驾马车,理顺了村民自治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让原来的村委会集中精力做好群众的自治管理工作,而把产业发展的自主权、支配权、经营权和收益分配权交给了群众自己,实现了真正的市场化。这是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本质变化。”陇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主任闫俊平介绍说。
  天成镇铁塬村以村集体资源为基础,全村440户1617名群众以股东身份入股,并吸纳群众闲散资产,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下设城源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百汇农牧合作社等数个子合作社,在中蜂养殖、奶山羊养殖、光伏发电等领域发展了产业。同时还和宏盛农牧公司等企业开展横向股份联合经营,发展大棚香菇种植。使村上的集体产业形成了网格化、立体化的现代发展格局。仅2018年一年,就为群众分红2940元。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使过去长期闲置的资产由死变活,给群众带来了可观收入。铁塬村二组群众许红果一家五口人,过去夫妻俩就靠耕种十几亩责任田,忙死忙活一年,收入寥寥无几,全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今年,许红果和村里其他群众一样,把家里部分责任田入股合作社,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腾出身来的丈夫杨引虎去徐州打工,在建筑工地上每月至少挣3000元,再加上村合作社2940元的分红,收入是过去的好多倍。
  在实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的基础上,县上探索推行了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园区带动、全域旅游带动、自主经营带动“四种模式”,加大补助资金投入力度,推进产权交易、培育市场主体、建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共同投资、合作经营的联动机制,积极带动农民增收。
  天成镇八龙潭村是一个位于大山里的深度贫困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开展了中蜂养殖、奶山羊养殖,依托关山风景区有利资源,养了200匹马,发展旅游产业。还入股龙头企业宏盛农牧公司,建立木耳大棚52座。村民谭根平承包木耳大棚两座,预期两茬收入1.5万元,再加上两个儿子在新疆打工收入,全家收入有望接近10万元。
  截至目前,陇县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共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04个,撬动社会资金6200万元,重点扶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产业扶贫项目89个,累计分红1200余万元。县上涌现出了以盘活经营性资产,发展二三产业为代表的城关镇新城村模式和以盘活自然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天成镇范家营村模式等示范型股份合作社。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