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百姓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汉阴县汉阳镇干群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小记
  脱贫攻坚的陕西实践 亮点79
  通讯员 邓永新 赵苗
  在汉阴县城西南方向,有一座整洁的小镇——汉阳镇。去年12月,这里还出土了一根完整的古象门牙化石。而今,这个小镇的干部群众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涌现了一大批值得称赞的典型人物。
  舍小家为大家的驻村工作副队长姚迪
  “小姚就和自己家里的亲戚一样,把我们家的事当做自己家里的事。”贫困户卓永安的妻子杨昌翠激动地说。
  杨昌翠所说的小姚名叫姚迪,今年31岁,既是一名镇经济办干部,也是一名党员。今年5月份,经多次沟通交流,村贫困户卓永安决定回家实施危房改造工程。而就在打地基时,卓永安突发脑动脉梗塞。事发突然,姚迪立即和村干部一起将卓永安送到镇中心卫生院救治,当晚又转院至县医院。由于病情较重,紧接着转院到市中心医院,直至卓永安的亲属赶到医院,姚迪才返回。
  驻村7个月以来,姚迪狠抓“两房”建设,帮助221户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在产业脱贫方面,姚迪以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依托,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在全村流转土地400余亩,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户稳步增收。
  作为家里的独子,姚迪对父母亏欠很多,平时他只能抽空给家人打个电话。妻子尹小茜对笔者说,心里再怎么抱怨,一想到丈夫工作是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她还是默默地支持着她的工作。
  带领群众办合作社的“第一书记”饶杰
  去年3月,来自汉阴县卫计局30岁的年轻党员饶杰被派遣到鲤鱼村担任“第一书记”。上任不久,饶杰通过大量走访,在实地了解鲤鱼村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决定采取“支部+X+贫困户”模式,以“三变”改革为载体,依托村集体合作社种植经济农作物,打开致富突破口。
  面对村民的质疑,他挨家挨户上门讲政策、讲案例、讲思路。就在这时,贫困户刘贤兵主动领取了免费甜玉米种试种,虽然种植面积不大,但是在饶杰的协助下卖了740元,比种植传统玉米要划算很多。在刘贤兵带动下,其他村民也盘算着开始种甜玉米,随即鲤鱼村成立了经济合作社。合作社第一阶段流转土地200亩,由皇菊、绞股蓝、丹参、油葵、中华蜂5个产业小组分片包干,这对村上贫困户脱贫来说,就又多了一条致富路。
  靠勤劳致富的自强标兵陈兴军
  陈兴军家住交通村五组,父母多病,一家人的生活很紧张。2016年高中毕业后,陈兴军主动承担了养活全家人的重担。在广州一家电子厂工作两个月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创业,当起了大山里的养猪人。
  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给家人时,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陈兴军却不想放弃,他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伊发寅,并把自己的想法和的困难告诉了他。伊书记立即协助他从镇上银行贷了3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并从村上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申请了2万元贷款。有了贷款,陈兴军建起了猪舍,挑选了10头母猪,1头种猪,养猪场就这样开业了,养殖规模逐渐壮大起来。
  “百姓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几年,全镇200余名帮扶干部克服各种困难,和广大群众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接下来,各级帮扶干部还将和贫困群众一起努力,为建设更美好的汉阳镇而努力。”镇党委书记王卫坚定地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