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5版
从五项精准措施 看神木脱贫攻坚
    农业技术培训现场会。

    栏杆堡脱贫模范表彰大会。
    贺家川镇如意村王巧花老人成功做了手术,心中充满了感激。
    张引大领到合作社分红乐得合不拢嘴。
    西沟办事处灰昌沟村民孙昌昌通过无息贷款办起了养殖场。
    马镇黄河畔肥沃的红枣林带。 刘生强 摄
  王金梅 本报记者 鱼玉军 文/图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神木市采取产业扶贫、就业帮助、教育支持、健康保障、智志双扶等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持续发力,让农民享受到了一个个看得见的实惠,神木市的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成果。
  近日,记者了解到,神木市在2017年实现5个贫困村退出、253户629人脱贫后,今年志在实现19个贫困村高质量退出的目标,综合运用五项精准扶贫举措,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倒排任务,蹄疾步稳。
  发展产业 强化“造血”
  “这次我们老两口领到了1215元分红,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还成了股东。”9月27日,在神木市栏杆堡镇张家坬村合作社分红大会上,68岁的张引大领到合作社分红后高兴得合不拢嘴。
  与张引大类似,栏杆堡村民折埃彦也是产业扶贫对象。2017年由于长女患脑瘫,折埃彦无法外出务工,收入锐减返贫。
  “去年7月,镇干部把我列为贫困户,向我介绍畜种引进政策,鼓励我养殖白绒山羊。”折埃彦说。最初他引进陕北白绒山羊10只,初尝甜头后觉得数量太少,随即扩大规模,于是对接产业办设施养殖政策,新建圈舍,在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办理产业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购买白绒山羊71只,现存栏山羊达到81只,今年可收入4万多元。他在村里树起一面脱贫致富的旗帜,成为在册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像折埃彦一样,神木已有1541人在种植养殖和其他商业、服务业,有了自己的脱贫产业。
  2017年6月,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玉平机电维修铺”正式开业。这一天,对于锦界镇乔巴泥沟村民姜玉平来说,一辈子也难忘记。“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帮助,我和我的孩子不会有现在的好日子,我这辈子也没法抬起头做人。”姜玉平道出了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痛。
  姜玉平会家电修理技术,生活却依然贫困。去年,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他在锦界镇街道找到一间门面,镇政府先为姜玉平垫支了6000元的店铺租金和12000元的维修器械设备,帮他开办了修理铺,帮扶责任人又协调镇政府安排他为市政巡查员,负责店铺周围一段街道的市政巡查及早晨卫生清洁工作,这样他每月又增加收入1200元。这些帮扶举措让他干得更有劲,生活更有奔头。2017年底,姜玉平成功脱贫,他用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怀揣着致富的信心走上了小康之路。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神木立足区域优势,积极谋划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进推行“光伏扶贫+”、“新型经营主体+”、“集体经济+”、“涉农龙头企业+”“4+1”产业带动机制,让贫困农户在产业项目发展中实实在在受益,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实现“真脱贫、脱真贫”目标。
  通过积极发展产业扶贫,2018年,神木市贫困户集中引种、农机具购置、圈舍建设补贴等到户产业项目全部得以落实;1000亩山地苹果、16个贫困村小杂粮种植、30亩日光温室、“一村一品”等到村扶贫产业示范项目全面实施;34个村民小组建成集体经济合作组织;24个贫困村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实现贫困村光伏扶贫全覆盖。
  一人就业 全家脱贫
  除了产业扶贫,神木市主动对接企业用工需求,畅通就业信息渠道,搭建就业平台,着力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实现贫困户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在恒源集团公司的帮助下,我不仅脱了贫,还发了‘羊’财,日子越过越有了盼头。”今年8月10日,恒源集团继续为精准扶贫纳林采当村进行捐赠,兰在和作为在册脱贫户,依旧领到了20只羊子,他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扶贫成果得到巩固。
  两年前,兰在和还是一个挣扎在贫困线,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贫困户。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一家四口人中,除了兰在和,他妻子、儿子和儿媳都是残障人员,仅靠他一个人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家里房屋破旧,根本无钱新修。
  在镇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兰在和享受到了恒源集团的危房改造项目,新修了3间楼板房。他本人身兼恒源农丰农业公司的饲养员和村上的护林员,每个月有近5000元的工资收入。2017年,兰在和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万余元,成功脱贫。
  除恒源集团外,神木市累计有133户企业结对帮扶130个贫困村和低收入村,127户企业结对帮扶468户贫困户。
  为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作用,神木市积极打造“扶贫基地”和“社区工厂”,发挥企业在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上良好的示范效应。陕西恒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就业扶贫基地,陕西兰花花生态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解家堡分公司被确定为神木市“社区工厂”。同时,在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就业援助和创业扶持等方面下工夫,神木市已有803人实现就业,其中转移就业人460(包含单位就业57人,组织企业开发特设岗位123人,灵活就业163人,自主创业18人,公益专岗28人,政府公益性岗位71人)、特设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343人,开展了2期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33人。
  综合帮教 勇拔穷根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读好书,神木市慈善协会积极与“中慈爱心图书室”援助项目协调合作,资助神木的5所学校建成5个慈善图书室。
  神木市慈善协会在教育帮扶中的工作是神木创新教育扶贫模式的一个缩影。
  “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是心里很高兴,神木现有建档立卡在册贫困户子女1186人都得到了资助,让孩子们都能安心上学。”神木市教育局负责人说,“另外市慈善协会还资助2018年应届大学新生285人,往届大学生1504人。”
  翻开厚厚的资助材料,记者了解到受资助的大学生李鹏,今年以664分的好成绩考入了武汉大学。“希望孩子不要辜负爱心人士对他的帮助,好好学习,以后回报社会。”在首批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现场,李鹏的母亲陈文兰领到儿子的助学金后,抹着眼泪说:“我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助,才有我们一家的今天。”
  教育帮扶不能落下一个孩子。神木市创新“12345”工作模式,针对学龄前儿童、学龄段学生、学龄后青年的不同群体,夯实教育脱贫根基,提高教育脱贫能力,拓宽教育脱贫渠道,拓展教育脱贫空间,集聚教育脱贫力量。
  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神木市依托职教中心、职教学院和乡镇农技校,建立起覆盖市、镇、村三级的农民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体系,举办驾驶员培训、保安培训、酒店管理、医护技能、计算机操作等短、频、快的职业技能培训班34期,培训农民3693人次。通过集中办班、送技术到家到田间地头等方式,神木市免费培训了1000多名农民,帮助他们依靠技能就近就业创业,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脱贫的造血功能。
  神木市还注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通过教育联合体、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送教下乡、薄弱学科教师“走教”等形式,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化成长,并落实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大特殊群体支持力度,通过特校就学、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形式,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同等入学权利,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加快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农村学校均接入光纤,安装了电子交互白板,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医技下沉 保障健康
  “以前担心花钱怕去医院,现在有了健康扶贫政策,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贺家川镇村民王巧花两年前左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后因摔跤致右侧肢体活动受限,一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神木市医院了解情况后,很快为王巧花开通“绿色通道”,邀请了省市专家为王巧花安排了关节置换术,住院期间总共花费了36564.61元,报销了36257元。
  为了切实做好健康扶贫工作,神木市充分发挥神木民营医院机构多、实力强的优势,积极参与健康扶贫工作,发动全市10家民营定点综合医院组成了10个医疗帮扶专家组,与对口帮扶镇办卫生院签订帮扶协议,通过“传、帮、带”等系列帮扶手段,使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同时派出经验丰富的骨干医师,定期进村入户,向村医传授基本医疗技能及经验。
  “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是真好,不仅关心我们能不能吃饱穿暖,还把农民的健康挂在心上。”神木镇王家墕村村民老徐满面笑容地说。神木镇中心卫生院不但把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了贫困群众的心窝里,同时也让贫困群众更多地了解健康扶贫政策,懂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同时,为满足贫困户看病需求,神木市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所有低收入群体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根据签约服务项目及自身状况,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定期开展上门、电话服务。目前,神木市共有76支签约团队,签约服务人数达14.53万人,签约服务率31.62%。
  穷不失志 精神焕发
  每到晚上,店塔镇梁家塔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图书室里也灯火通明。村民们三三两两的来到广场,有的跳舞、有的看书……“以前天黑没事干,现在都来广场活动,邻里之间关系也更加亲密了。”村民麻埃清谈到如今的生活,笑得合不拢嘴。
  扶贫不光要“扶智”,更要“扶志”。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神木市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富口袋”与“富脑袋”同频共振,把“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神木市通过政策宣讲、展览等各种形式,帮助贫困群众找准思想上的“穷根”,提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崇尚劳动、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同时,通过评选表彰“星级文明户”,发布善行义举榜,大力培树宣传先进典型。
  去年11月24日,西沟办事处灰昌沟村开展了一次隆重的新民风建设表彰大会,由全体村民选出的模范代表,个个佩戴大红花,高兴得合不拢嘴。
  “昔日的灰昌沟村在村容村貌、家庭卫生、孝敬老人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不强、有等靠要思想。开展新民风建设活动后,通过家庭环境卫生整治、道德评议、弘扬优良家风家训、评选星级文明户、培树先进典型等活动,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升,不仅有效转变了群众‘等靠要’思想,破解了‘志智双扶’问题,而且有效推动了物质与精神‘双脱贫’。”驻村工作队乔振平介绍。
  6月15日,沙峁镇石板上村举办2018年新民风建设表彰活动,表彰20名先进典型,同时赠送爱心超市积分卡。“这些奖励措施主要是为激励村民向这些家庭和个人学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正确引导广大村民转变观念、树立新风,激发内生动力。”沙峁镇副镇长王丰说。
  在新民风建设的带动下,各个村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民事纠纷调解组和道德讲堂宣讲组,制定村规民约、化解邻里纠纷、宣讲古今中外的孝老爱亲故事。通过宣讲让村民人人遵纪守法受教育、老幼和睦相处受启发,激发人人想着做好人、处处思谋行善事。如今在神木市,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互敬互让,争当文明户、争做文明人蔚然成风。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