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做贫困户的家人
——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精准扶贫帮扶故事纪实
    郑淑迎入户洪奶奶家。

    李学贵医院看望贫困户高自正。
    产业办干部在地里忙碌。
  本报记者 高丽娜 通讯员 杜晨 文/图
  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一个曾以“方圆十里杏花红”而得名的农业乡镇,位于渭南市华州区城区西南,全镇农业人口16061人。2016年,经精准识别,该镇确定5个村为贫困村,全镇贫困人口581户2011人,缺干部、缺人手,缺项目、缺资金,扶贫难度相当大。
  为了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杏林镇党委、政府要求百余名广大干部职工“自力更生,不靠不等,依靠群众,克贫制胜”。党委、政府一把手挂帅,带领全员接受扶贫包联任务,一个人至少都包着两户贫困户,相当一部分干部一包就是好几年。
  明确了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组织架构,杏林镇打造了一支集驻村工作队、包联部门、“第一书记”、包联干部、村级专职“五支力量”合力组建的扶贫生力军。
  “最近孩子的眼睛恢复得怎么样?”杏林镇镇长郑俊峰在入户龙山村贫困户雷小华家时问道。“孩子眼睛恢复得很好,落下的功课都补回来了,感谢党和政府!”
  2017年,郑俊峰在入户探访贫困户时,了解到雷小华女儿患先天性眼疾须更换眼角膜,手术费高昂,雷小华全家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老母亲患病多年、大儿子还在上学,为了给女儿治病,欠下一堆债务。
  郑俊峰通过个人关系,辗转联系到西安一家公司开展捐助,镇党委书记乔建和他自掏腰包,凑足了手术费用,让孩子重见光明。
  今年,雷小华家被确定为脱贫户,除了享受医疗、教育等政策帮扶,还享受村扶贫产业的分红,副镇长郑淑迎协调铁路医院为雷小华联系了一份护工工作,每月有1200元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学贵呀,你咋又来啦?我住院你来得最勤,跑前跑后,村上事多,就别再往我这儿跑啦!”一大早,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李坡村贫困户高自正对来看他的村书记李学贵“抱怨”起来了。
  今年6月,高自正因病在渭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住院期间,他的帮扶责任人、村书记李学贵隔三差五就来看他,陪他聊天,鼓励他重拾生活的信心。得知高自正发愁高额的医疗费用,李学贵积极奔走,为高自正争取医疗救助,落实费用报销政策。高自正感激地说,李学贵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
  每周三的扶贫日,都是郑淑迎入户的日子,这个分管全镇民政、卫生、妇联等工作的女副镇长,无论工作多忙,每周三的扶贫入户都雷打不动。贫困户席麦芳的母亲洪芝草家有4口人,女儿席麦芳和孙子、孙女原本在外打工,平日里只有老人在家,生活不便,郑淑迎每次入户时都要帮着收拾打扫,嘘寒问暖。有段时间洪奶奶身体不适,郑淑迎开车载着洪奶奶去医院,挂号、就诊、取药……样样亲力亲为,怕老人忘记吃药,她时不时打电话叮嘱。
  洪奶奶年纪大,需要有专人照料,郑淑迎便和村干部商议,决定给洪奶奶的孙女席萍在社区的惠民超市找个收银的岗位,方便照顾老人。
  在杏林镇田间地头活跃着一群人,他们是杏林镇振兴办的干部,扶贫干部里面晒得最黑的人。水壶、草帽、小马扎是他们的标配,汗流浃背、泥裹裤腿更是标准妆容。年近五旬的振兴办主任张新利是一名老乡镇,用他的话说:“舍下一身剐,要叫贫困户乐开花!”他们用脚步丈量着扶贫路,用血汗浇灌着致富梦。
  兵法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华州区杏林镇的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几年来的扶贫实践,真正走到了贫困户的心里,很好地实现了“扶贫先扶志”,从而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攻坚之路。精准扶贫工作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未来的路还有很远。杏林镇党委政府有信心、有能力、有智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在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中再立新功。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