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05版
吹响决战冲锋号 誓将脱贫奔小康
——子长县突出“四大亮点”强化“四力”作用助力脱贫
    子长县文艺志愿下乡文艺演出。

    子长县举行月嫂培训班。
    子长县召开保障房分配大会。
    山地苹果成为子长县的一项支柱产业。
    子长县余家坪镇的大棚油桃喜获丰收。
    子长县高台赵角村石磨小米走俏市场。
    子长县署类良种繁育中心育苗大棚。
    子长县开展“春风行动”,20多家省市企业参与。
  李晓军 郝文军 文/图
  革命老区子长县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8年,这里仍然有68个“摘帽”贫困村、2452户8048贫困人口,脱贫压力非常巨大。面对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难中之难的脱贫攻坚工作,县委、县政府自我加压抓推进,合力攻坚促落实,先后与各镇(街道)、“八办两组”、驻村工作队和村一级签订了“四级”军令状,整合四支队伍力量,紧扣“精准”要求,下足“绣花”功夫,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产业和精神扶贫措施,决战脱贫,誓奔小康,有力地推进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N+贫困户”模式 培育产业聚合力
  近年来子长县采取企业带动、合作社引领、群众参与的形式,涌现出了“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电商+贫困户”“党支部+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等“N+贫困户”模式,不断扶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山地苹果、蔬菜大棚、种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使贫困户走上了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涧峪岔镇高台便民服务中心赵角村是子长县最为偏远的一个村子,村民素有种植小米的传统。由于这里具有海拔高,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境内方圆120公里无工矿污染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小米品质非常棒。但由于离城远,交通不便,小米销售始终是个问题,村民日子普遍不太好,全村500来户人家有77户都是贫困户。
  去年,为了有效解决当地脱贫致富问题,高台便民服务中心通过招商引进子长炬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赵角村建起了占地760亩的小杂粮种植基地,其中在家贫困户30户。“这些地还是村民在种,炬丰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和有机肥,到了收获季节,公司按每公斤比市场价高5毛的价格从贫困户手里收购,如果是非贫困户,则比市场价高2毛。”高台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冯建平说。
  去年以来,炬丰公司共收购小米7万公斤,其中4万公斤已经以礼盒形式销往了重庆、西安等地。
  冯建平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这30户贫困户家家都有10几亩耕地,每亩地每年能产350公斤左右小米,去年市场价是每公斤4元,炬丰公司收购价则是4.5元,算下来每亩地能收入1500多元,10亩就是1.5万多元,按一户人家4口人算,人均收入近4000元,“依靠种地脱贫完全没有问题。”
  “依托产业的脱贫,才是长治久安的脱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必须抓住产业脱贫这个‘牛鼻子’,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实现短平快的养殖产业和长期的山地苹果、温室大棚等产业相结合的‘长+短’模式,达到一朝脱贫永不返贫的效果,从而根治贫困。”子长县委书记谢延明在谈到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时坚定地说。
  在打好“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业、发展壮大棚栽业、巩固提升养殖业、做强薯类加工业”的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子长县出台了《产业扶持政策》,按照“政府主导、贫困户主体、包扶干部帮扶”和“贫困户筹一点、政府补一点、干部帮一点”的工作思路,扶持贫困户发展长期增收致富产业。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山地苹果、棚栽等脱贫致富产业,各项补助政策可以叠加享受,每户不超过20000元(除大棚外)。其中养牛5头以上,每头补助2000元;养猪5头以上,每头补助500元;圈舍达到一定标准的每平方米补助200元,养鸡当年新发展50只以上的每只补助20元。山地苹果每亩补助500元,棚栽业每米补助600元,拱棚每米补助300元等等。子长县贫困户一手“牵着”政府的好政策,一手“牵着”致富的好产业,各显其能,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2015年以来,全县共栽植山地苹果24.3万亩,蔬菜大棚1.8万亩,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3750户,林果业3098户,棚栽业608户,运输业706户,商贸业348户,粉条加工业121户,劳务输出3815户,家家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致富产业,脱贫脚步越迈越有力,脱贫道路越走越宽阔。
  “三变”改革 催生“三金”增动力
  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是子长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通过培育流转土地收租金、人股企社分股金、进园务工领薪金的“三金”农民,贫困户脱贫增收有了“新路子”。
  郭志军是杨家园则镇蜜蜂峪村村民,因4个孩子上学,生活十分拮据。2016年,村上通过土地流转,帮助他建起了两个大棚,分别种植甜瓜和西红柿。“现在反季节甜瓜卖到每斤30元,流转出去的土地还有租金,生活比以前更有盼头了。”
  蜜蜂峪村的村支书马团员介绍,通过土地流转,蜜蜂峪村已建成81座蔬菜大棚示范园,年收入达200多万元。通过加盟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吸纳7户贫困户发展棚栽产业,剩余18户贫困户全部参加劳务用工。
  相较大棚坐落整齐的蜜蜂峪村,凉水湾村则是代表了“薪金农民”和“股金农民”致富的典型。为了带动全村60户贫困户159人脱贫,凉水湾村利用村后沟的水资源筹办了一个扶贫纯净水厂。“我们以众筹入股分红的办法,吸纳农户116户,其中贫困户48户。”纯净水厂厂长井海洋说。
  “我贷款入了建厂的股,这样到了年底有分红,再加上在水厂上班的收入,别说脱贫了,致富也没问题哩。”贫困户魏向银说。像他这样在企业就业的农民,子长现有3640人,其中贫困人口1218人,年创“薪金”4850万。
  通过县镇村三级流转服务平台,子长县将农户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目前,子长县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44027亩,依靠“租金”收入的农民有4670户。而3496户贫困户参与通过发展山地苹果、大棚蔬菜等产业也走上了致富路,占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0%以上。
  “我们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着力培育流转土地收租金、入股企社分股金、进园务工领薪金的‘三金’农民。”子长县县长雷兴平说。
  精神扶贫 志智同扶激活力
  近年来,子长县精神扶贫从激活“两个”内生动力着手,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仅激活党员干部主动投身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整合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乡镇干部、驻村干部“四支队伍”力量,定向选拔优秀扶贫干部,形成“脱贫攻坚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县上先后出台《脱贫攻坚选用干部办法》《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贯彻“三项机制”助力脱贫攻坚十条措施》等制度办法,每年重奖一批脱贫功臣、优秀扶贫书记、“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同时还激活贫困户“我要脱贫”内生动力。大力实施扶志、扶智“双扶”工程,以新民风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八个一”活动,各镇组建一支新时代农民宣传队,发展一个民风积分爱心超市,每季开展一次“十星级”文明户评比,赠送一套脱贫政策“小书包”,公布一次善行义举榜,组建一支扶技扶志扶智“三扶”讲师团,每年评选一次脱贫自强标兵,组织一支扶贫文艺演出队。激发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涌现出了一部分主动要求退出的贫困户和已脱贫而致富的产业示范户、典型户。创新“理论+文艺”的群众宣讲新模式,组建新时代农民宣传队、青年宣传队、巾帼宣传队、标兵宣传队进村组农户、田间地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论方针、脱贫政策、新民风、道德典型宣讲,打通了理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激发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马家砭镇东沟村的贫困户王清,由于孩子多妻子有病,自己一个大男人是既要当爹又要当妈,还要思谋着发展产业挣钱养家糊口,光景一度几乎陷入了“瘫痪期”,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由于不能远走外出,他决定发展养殖业,2016年他从4头母猪白手起家,一面卖猪仔,一面自己也尝试着养了10头育肥猪,当年年底就买了个好价钱,纯收入1.8万元,尝到甜头的他第二年扩大规模,把生下猪仔自己发展到20头育肥,其他的卖出,前半年一茬猪卖了5.2万元,净收入也达3万元。由于王清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依托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赢得了村民的一致称赞和信任,在今年6月的村级换届选举中,被村民选为新一届的“村主任”,一人致富不算富,全村脱贫才算富,在这样的清醒理念认识基础上,他带领村民进行温室拱棚建设,新建拱棚50座,在家的30户贫困户户均有一座拱棚,谈到从一名贫困户到群众的“领头雁”的跨越,王清感慨道:“主要是党的扶持政策好,再加上自己的勤劳双手,自力更生,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我们正积极挖掘并总结推广有影响、有教化作用的优良家训家规,通过示范作用,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社风,在全县营造树文明乡风、助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子长县宣传部长张史奇说。
  就业创业扶贫 双培双带强能力
  同时,为了提高贫困群众的再就业能力,子长县还整合扶贫、就业、教育、产业、电商等培训资金和资源,积极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即支部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培养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培养实用技能,保证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
  今年已认定子长县炬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子长县优谷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县级就业扶贫基地;子长县诚信酒坊、子长县东沟河村正合手工粉条加工合作社为县级社区工厂。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扶贫招聘会等措施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326人;组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119人;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135人。安置三无贫困劳动力特设公益性岗位484人,其中新开发105人。
  8月10日,笔者走进子长县史家畔甜滋滋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通过吸纳10户贫困户参与入股,每户入股1万元产业发展帮扶资金,走“贫困户搭合作社”“大手拉小手”的发展模式,甜滋滋合作社目前发展规模为四年树龄的苹果园280亩,百头养猪场一个,走上了“养猪业和苹果业”循环发展的养栽模式。合作社每年给贫困户最低保底分红400元,实现贫困户“旱涝保收”。2016年11月份入股的10户贫困户,在2017年5月4日第一茬猪出栏分红会上,每户1万元股金分到红利1100元。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合作社长李晓伟说:“2017年6月我与10户贫困户谈妥,准备允许扩大贫困户的‘入口’股,将贫困户愿意享受产业扶持政策贷款的4万元,在自由自愿的基础上,可以由贫困户贷出,全部入股,每年给贫困户固定分红2880元。”这样既解决了贫困户资金少,发展产业难的“瓶颈”制约,又壮大了合作社或企业的“融资口袋”,走上了“并轨发展,实现双赢”的合作道路。
  笔者见到了正在给果树喷药的工人马延林,她说,家里6口人,自己肢体残疾,以前就靠丈夫一个人打工维持生活。2015年6月她开始在合作社打工,每个月工资1800元,解决了孩子的上学费用问题。
  李晓伟告诉笔者,他的合作社常年雇佣劳力11人,优先选择贫困户中有意愿的,每个月工资最高2400元,最低1800元。2017年发放工资22万多元。贫困户在他的合作社不仅有“股金”,而且打工还可以领到一份“薪金”。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央有要求,群众有期待,时间很紧迫,任务很艰巨。当前,攻城拔寨的‘集合令’和‘冲锋号’已经吹响,子长一定会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勇当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排头兵,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子长县委书记谢延明信心满满地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