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陇县:“物业公司”入驻山区农村
通讯员 梁会平
陇县天成镇范家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存海最近心情不错,村上“物业公司”8月份运行以来,村庄道路干净卫生多了,公共基础设施也有人维护了,村上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的大难题终于解决了,群众对此都叫好。
今年以来,陇县着眼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探索创新实施政府主导、村委会委托、合作社运营、量化绩效考核的“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拆掉城市的“围墙”,让物业服务走进山区农村,破解了农村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助力乡村振兴。
科学谋划 村村建起“物业公司”
陇县是山区农业大县,自然条件较差,近年来,县上积极实施生态雅村强基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然而如何管好用活现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让其发挥最大效益,成为摆在干部群众面前的新问题。
“要把农村当作城市居民小区一样来管理,实现管理的精细化。”这是陇县县委、县政府推动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治理的新思路。今年以来,陇县提出在农村推行政府主导、村委会委托、合作社运作、绩效评价的“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出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管理实施细则。“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就是以村为单位,将通村公路、公厕、体育健身设施等7大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权属下放到村,再由村上委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代管。
县扶贫办副主任徐向平介绍,目前全县10个镇均设立了管理所,104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管理站,也就是村村建起了“物业公司”,村经济合作组织全面参与,整合选聘管理人员953人,其中贫困人口543名,各类管护制度全部挂牌上墙,各项政策举措全面落地见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完善机制 “公司”健康运行
“过去在公益岗位上想干了干,不干了也没有人管,现在天天有人检查,干好了还能多拿点钱。”陇县东风镇尧场村宁同定说。
县上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作为基础设施管护的着力点,“物业公司”按照“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原则,把广泛分散在农村各地的579个可兼职公益性岗位、760个村务管理岗位和基础设施管理岗位有效整合,实行一人多岗、多劳多酬,岗位含金量大幅增强、群众积极性极大提高。
在人员选聘上,该县按照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的原则,通过村民会议、入户宣传、张贴选聘公告等方式,引导群众自愿报名、积极参与,公平、公正、公开选聘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员,确保基础设施管护队伍坚强有力。目前,全县新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员578名,其中贫困群众330人、占总数的57%。
进入“物业公司”,并非一劳永逸,还有绩效考核、末位淘汰的监管制度来督促。管理站与每位管护员签订《聘用协议》,明确岗位职责、工作要求、考核办法、工资待遇,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确保专业化“物业服务”。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日常考核,由各村管理站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按照10%的比例,淘汰业绩较差管护员,重新选聘优秀人员填补空缺,形成有进有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城关镇副镇长仝建国说:“为了杜绝养懒现象,县上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考核评价办法和具体工作标准,由村管理站实行定期检查、量化考核,推行‘300元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差异化兑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倒逼管理员尽职尽责,使管理员与村集体成为连利、连心、连责的共同体”。
同时,县上按照“中省争取一点、部门整合一点、县财政补助一点、镇村筹措一点”的“四个一点”原则,建立了以财政为主、分级负担的资金保障机制,并鼓励支持通过村集体经济收益、企业或个人捐助、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目前,市、县两级财政已投入补助资金460万元。
共管共享 实现多方共赢
以前,陇县城关镇堎底下村在公益性岗位、村务管理岗位和基础设施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多达20多名,但管理人员各管一样,拿到的补助相对较低,管理积极性不高,导致村上的道路、公厕一直不能得到实时保洁,群众对此很有意见。
自从推行“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以后,管理人员少了,村上的道路、公厕等却比以前干净了。城关镇堎底下村党支部书记赵玉林感慨地说:“这一模式确实好,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以前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让村‘两委’从这些日常的‘物业服务’中脱身出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和为群众谋发展、办实事上。”
王明仓是陇县城关镇堎底下村的贫困户,以前是村上的保洁员,每天只工作两三个小时。被选聘为村上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员后,他的工作量是以前的3倍,工资也比以前高了很多。王明仓高兴地说:“以前我1月领300元,还要去附近打工。自从当上村上的管护员以后,挣的钱多了,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
农村“物业公司”的建立,既为政府松了绑、腾出了更多精力抓发展,又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同时,也让陇县在决胜整县脱贫摘帽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陇县天成镇范家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存海最近心情不错,村上“物业公司”8月份运行以来,村庄道路干净卫生多了,公共基础设施也有人维护了,村上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的大难题终于解决了,群众对此都叫好。
今年以来,陇县着眼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探索创新实施政府主导、村委会委托、合作社运营、量化绩效考核的“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拆掉城市的“围墙”,让物业服务走进山区农村,破解了农村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助力乡村振兴。
科学谋划 村村建起“物业公司”
陇县是山区农业大县,自然条件较差,近年来,县上积极实施生态雅村强基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然而如何管好用活现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让其发挥最大效益,成为摆在干部群众面前的新问题。
“要把农村当作城市居民小区一样来管理,实现管理的精细化。”这是陇县县委、县政府推动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治理的新思路。今年以来,陇县提出在农村推行政府主导、村委会委托、合作社运作、绩效评价的“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出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管理实施细则。“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就是以村为单位,将通村公路、公厕、体育健身设施等7大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权属下放到村,再由村上委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代管。
县扶贫办副主任徐向平介绍,目前全县10个镇均设立了管理所,104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管理站,也就是村村建起了“物业公司”,村经济合作组织全面参与,整合选聘管理人员953人,其中贫困人口543名,各类管护制度全部挂牌上墙,各项政策举措全面落地见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完善机制 “公司”健康运行
“过去在公益岗位上想干了干,不干了也没有人管,现在天天有人检查,干好了还能多拿点钱。”陇县东风镇尧场村宁同定说。
县上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作为基础设施管护的着力点,“物业公司”按照“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原则,把广泛分散在农村各地的579个可兼职公益性岗位、760个村务管理岗位和基础设施管理岗位有效整合,实行一人多岗、多劳多酬,岗位含金量大幅增强、群众积极性极大提高。
在人员选聘上,该县按照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的原则,通过村民会议、入户宣传、张贴选聘公告等方式,引导群众自愿报名、积极参与,公平、公正、公开选聘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员,确保基础设施管护队伍坚强有力。目前,全县新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员578名,其中贫困群众330人、占总数的57%。
进入“物业公司”,并非一劳永逸,还有绩效考核、末位淘汰的监管制度来督促。管理站与每位管护员签订《聘用协议》,明确岗位职责、工作要求、考核办法、工资待遇,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确保专业化“物业服务”。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日常考核,由各村管理站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按照10%的比例,淘汰业绩较差管护员,重新选聘优秀人员填补空缺,形成有进有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城关镇副镇长仝建国说:“为了杜绝养懒现象,县上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考核评价办法和具体工作标准,由村管理站实行定期检查、量化考核,推行‘300元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差异化兑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倒逼管理员尽职尽责,使管理员与村集体成为连利、连心、连责的共同体”。
同时,县上按照“中省争取一点、部门整合一点、县财政补助一点、镇村筹措一点”的“四个一点”原则,建立了以财政为主、分级负担的资金保障机制,并鼓励支持通过村集体经济收益、企业或个人捐助、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目前,市、县两级财政已投入补助资金460万元。
共管共享 实现多方共赢
以前,陇县城关镇堎底下村在公益性岗位、村务管理岗位和基础设施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多达20多名,但管理人员各管一样,拿到的补助相对较低,管理积极性不高,导致村上的道路、公厕一直不能得到实时保洁,群众对此很有意见。
自从推行“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以后,管理人员少了,村上的道路、公厕等却比以前干净了。城关镇堎底下村党支部书记赵玉林感慨地说:“这一模式确实好,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以前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让村‘两委’从这些日常的‘物业服务’中脱身出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和为群众谋发展、办实事上。”
王明仓是陇县城关镇堎底下村的贫困户,以前是村上的保洁员,每天只工作两三个小时。被选聘为村上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员后,他的工作量是以前的3倍,工资也比以前高了很多。王明仓高兴地说:“以前我1月领300元,还要去附近打工。自从当上村上的管护员以后,挣的钱多了,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
农村“物业公司”的建立,既为政府松了绑、腾出了更多精力抓发展,又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同时,也让陇县在决胜整县脱贫摘帽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迈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