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餐桌上的新变化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冯妮娜 杨帆 记者 王宏海
  “40年前,我刚好上高中,每天上学背4个玉米馍馍和一份咸菜,吃的时候在灶上热一下。条件好的同学可以花上5分钱买上一碗土豆、萝卜和豆腐做成的烩菜。”“现在们人经常跑到农家乐吃火碗、油糕、软馍,这些东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吃到。”“现在学校发的有蛋奶,回到家妈妈也很注重营养搭配,餐餐还得加上香蕉、苹果等水果。”……
  8月28日,谈起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饮食上的变化时,家住洛川县永乡镇冯家村的冯慧平、谷咀农家乐老板刘国栋、北关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欣雨纷纷说道。
  民以食为天,从“食”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40年来,洛川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从计划经济的凭票购买,到如今的手指一点,外卖送货上门;从顿顿离不开的大白菜,到如今的西餐料理……
  旧县镇李家坳村的习建兴家里还珍藏着十几张粮票,有全国粮票,也有陕西粮票,保存完好。他告诉记者:“那时候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真的是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逢年过节买东西就得天不亮去排队,迟了就没有了。”
  “1989年的时候,洛川县饮食服务公司比较火,设南关招待所、解放路饭店等7个营业网点,一年下来营业收入十几万元。”永乡镇冯家村84岁的冯启良回忆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站、食品站、供销社纷纷解体,随之产生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景象。截至今年6月底,洛川县共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734户,粮食、蔬菜、各种肉食一应俱全。
  当年离不开的粮票、油票、肉票、糖票等,如今被微信、支付宝等新兴支付方式所代替。这正是:
  四十年前生活苦,
  一日三餐难饱肚;
  上学背的玉米馍,
  上灶买菜很稀缺;
  计划经济物质少,
  买啥都是凭的票;
  有钱没票把脸看,
  没有关系外面站;
  服务公司国家办,
  吃饭购物有时间;
  营业时间点到点,
  如若下班购物难。 
  在洛川有这样一个顺口溜:“荞翻山,麦倒拐,玉麦馍馍经得甩”。说的是,吃了荞麦,翻过山就饿了,吃麦面走路,才拐过一个弯就饿了,只有玉米馍馍最耐饥。对于那个时代的洛川人来说,他们不会在乎什么饮食习惯,只图吃饱。
  “那时候,人一见面,首先问的是吃饭了没?每天两顿饭,做饭得计划着,不敢贪嘴多下锅。吃食讲究的不是营养,而是经得饿。”凤栖镇高堡村冯会梅告诉记者。
  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成为消费时尚,人们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营养均衡观念深入人心,洛川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就喜欢来这个饭店吃饭,既能唱歌,还能吃火锅,一举两得。”正在洛川县振兴路火吧1号给女儿过生日的陈云涛说道。
  “隔着大玻璃,就能看到厨师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从切到炒再到煮,都能看在眼里,感觉吃着很放心,也觉得有品位。”正在龙翔路饮食街一家饭店吃饭的马师傅说道。
  如今生活大变化,家家吃的都不差;
  饭店食堂街两边,各种美食任你选;
  明锅亮灶看得见,味道可口又安全;
  上学吃的热饭菜,营养配餐全覆盖;
  一日三餐家常饭,顿顿吃的像过年;
  吃饭再不受恓惶,不仅吃好讲营养;
  顿顿吃的不重样,山珍海味成家常;
  坐在家里手机点,美味佳肴送眼前;
  这票那票都不见,微信支付很方便;
  啥时想吃啥时点,饭店不分上下班;
  中华盛世民富强,幸福生活永绵长。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