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揣把红土颂故乡
1978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
1978年—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978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1978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1978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1978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1990年—2017年县境内原油产量
1978年—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78年—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78年—2017年地方财政收入
强瑞平/文
志丹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辖7镇1个街道办事处,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四个便民服务中心,109个村委会,总面积378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4.71万人。改革开放初期,志丹县曾被列入国定贫困县,90年代以来依托石油开发实现快速发展,1998年甩掉国定贫困县“帽子”,2004年起连续十二年跻身陕西十强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和全省扶贫开发先进县等荣誉。“十二五”以来,志丹紧紧围绕解决“县强”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穷”的根本性转变问题,大力实施“统筹城乡、优化结构、转型发展、富民强县”战略,顺势而为推进统筹城乡,迎难而上加快产业转型,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40年志丹英雄的志丹儿女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跃进新天地。
——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跃上新台阶。197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6万元,1992年,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2006年突破100亿大关,2017年达132.99亿元,比1978年净增132.85亿元,人均GDP达到9.06万元,比1978年净增9.04万元。志丹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经济内部结构分析,1978年,第一产业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全县农业增加值940万元,占GDP比重为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0万元,占GDP比重仅为9.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到356万元,占GDP比重为25%。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34亿元,占GDP比重仅为4%,比1978年下降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7.78亿元,占GDP比重高达73.52%,比1978年提高了64.42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9.88亿元,占GDP比重为22.47%,比1978年低2.53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跃上新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制,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苹果、草畜、棚栽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增长,带动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1978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0.13亿元。201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0.10亿元,比1978年净增9.97亿元;粮食产量56573吨,比1978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4%,净增34173吨。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完成任务12.5万亩;投资8500多万元实施了3条公路直观坡面、王瑶库区和乡镇驻地绿化,全年新造林17.04万亩,绿化道路971公里。投资1.86亿元,实施水利重点工程9个,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8280亩,治沟造地4700亩,完成重点流域治理3411亩,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称号。
——工业经济从小到大实现新跨越。1978年,全县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只有159万元,到1990年,全县工业实现总产值678万元,按现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倍;工业实现增加值302万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较低,仅为3.4%。201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8.79亿元,实现增加值94.22亿元,比1978年翻了13番,年均增长18.6%。
全县境内延长油矿初次发现原油,产量较少,仅为0.2万吨。石油的初次开采,从此拉开了全县以石油为经济主体的帷幕。1990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紧紧抓住国内外能源市场持续走好的重大机遇,全力加强石油产能建设,以石油为主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石油工业成为全县经济的主要支撑。2002年,全县延长油矿原油产量首次突破50万吨,达50.1万吨(不含长庆油田)。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8.7(含长庆油田)亿元,按现价计算(下同),比1978年翻11番,年均增长36.7%;比1990年翻9番,年均增长65.5%;全部工业(含长庆油田)实现增加值19.1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81.2%,比1990年高出77.8个百分点。2017年,原油产量达到478.2万吨,比1990年翻11番,年均增长32%。
——城乡基础建设实现新突破。随着志丹经济实力增强,投资规模快速增长。2006-2010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0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累计完成投资11.44亿元、136.1亿元、83.5亿元,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约占总投资额的60%,表明工业投资是全县投资的重点和取向。以2011年为例,全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36亿元,从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878万元,同比下降45.8%,在第一产业的投资总量中,农业完成1455万元,同比下降45.5%,林业完成7423万元,同比下降51.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58380万元,同比增长40%,其中采矿业完成投资548999万元,占第二产投资额的98.3%以上,增速为39.6%。原油开采业投资仍然是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占到了全县投资总额的55.2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26324万元,同比增长26.5%,其中,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300760万元,同比增长56.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58583万元,同比增长92.2%,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2044万元,同比增长34.5%,教育业完成投资3238万元,同比下降74.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59844万元,同比下降32.5%。2017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6亿元,至1978年年均增长25.8%。
——人民消费水平跃进新阶段。改革以来,志丹交通的便利,流通体制不断完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业网点迅速增加,个体、私营商业成为商贸流通的主体,城乡贸易市场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全县商贸流通得到了空前发展和繁荣。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8亿元,比1978年翻8番,年均增长14.4%。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8.0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1%。
——财政综合实力跃上新高地。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支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维护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2017年,志丹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99亿元,比1978年翻12番,年均增长23.2%。
——人民生活跃进新天地。从1978年到2017年间,全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开始调查)由2000年的4489元增加到2017年的34080元,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8元增加到2017年的11584元,比1978年翻了16番;2017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6854元,总量比1978年翻利16番,年均增长13.2%。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红都志丹发生了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史诗般的进步”。新时代,志丹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发扬改革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驶入崭新而宽广的天地。
1978年—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978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1978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1978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1978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1990年—2017年县境内原油产量
1978年—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78年—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78年—2017年地方财政收入
强瑞平/文
志丹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辖7镇1个街道办事处,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四个便民服务中心,109个村委会,总面积378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4.71万人。改革开放初期,志丹县曾被列入国定贫困县,90年代以来依托石油开发实现快速发展,1998年甩掉国定贫困县“帽子”,2004年起连续十二年跻身陕西十强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和全省扶贫开发先进县等荣誉。“十二五”以来,志丹紧紧围绕解决“县强”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穷”的根本性转变问题,大力实施“统筹城乡、优化结构、转型发展、富民强县”战略,顺势而为推进统筹城乡,迎难而上加快产业转型,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40年志丹英雄的志丹儿女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跃进新天地。
——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跃上新台阶。197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6万元,1992年,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2006年突破100亿大关,2017年达132.99亿元,比1978年净增132.85亿元,人均GDP达到9.06万元,比1978年净增9.04万元。志丹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经济内部结构分析,1978年,第一产业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全县农业增加值940万元,占GDP比重为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0万元,占GDP比重仅为9.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到356万元,占GDP比重为25%。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34亿元,占GDP比重仅为4%,比1978年下降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7.78亿元,占GDP比重高达73.52%,比1978年提高了64.42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9.88亿元,占GDP比重为22.47%,比1978年低2.53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跃上新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制,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苹果、草畜、棚栽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增长,带动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1978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0.13亿元。201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0.10亿元,比1978年净增9.97亿元;粮食产量56573吨,比1978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4%,净增34173吨。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完成任务12.5万亩;投资8500多万元实施了3条公路直观坡面、王瑶库区和乡镇驻地绿化,全年新造林17.04万亩,绿化道路971公里。投资1.86亿元,实施水利重点工程9个,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8280亩,治沟造地4700亩,完成重点流域治理3411亩,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称号。
——工业经济从小到大实现新跨越。1978年,全县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只有159万元,到1990年,全县工业实现总产值678万元,按现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倍;工业实现增加值302万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较低,仅为3.4%。201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8.79亿元,实现增加值94.22亿元,比1978年翻了13番,年均增长18.6%。
全县境内延长油矿初次发现原油,产量较少,仅为0.2万吨。石油的初次开采,从此拉开了全县以石油为经济主体的帷幕。1990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紧紧抓住国内外能源市场持续走好的重大机遇,全力加强石油产能建设,以石油为主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石油工业成为全县经济的主要支撑。2002年,全县延长油矿原油产量首次突破50万吨,达50.1万吨(不含长庆油田)。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8.7(含长庆油田)亿元,按现价计算(下同),比1978年翻11番,年均增长36.7%;比1990年翻9番,年均增长65.5%;全部工业(含长庆油田)实现增加值19.1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81.2%,比1990年高出77.8个百分点。2017年,原油产量达到478.2万吨,比1990年翻11番,年均增长32%。
——城乡基础建设实现新突破。随着志丹经济实力增强,投资规模快速增长。2006-2010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0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累计完成投资11.44亿元、136.1亿元、83.5亿元,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约占总投资额的60%,表明工业投资是全县投资的重点和取向。以2011年为例,全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36亿元,从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878万元,同比下降45.8%,在第一产业的投资总量中,农业完成1455万元,同比下降45.5%,林业完成7423万元,同比下降51.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58380万元,同比增长40%,其中采矿业完成投资548999万元,占第二产投资额的98.3%以上,增速为39.6%。原油开采业投资仍然是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占到了全县投资总额的55.2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26324万元,同比增长26.5%,其中,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300760万元,同比增长56.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58583万元,同比增长92.2%,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2044万元,同比增长34.5%,教育业完成投资3238万元,同比下降74.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59844万元,同比下降32.5%。2017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6亿元,至1978年年均增长25.8%。
——人民消费水平跃进新阶段。改革以来,志丹交通的便利,流通体制不断完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业网点迅速增加,个体、私营商业成为商贸流通的主体,城乡贸易市场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全县商贸流通得到了空前发展和繁荣。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8亿元,比1978年翻8番,年均增长14.4%。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8.0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1%。
——财政综合实力跃上新高地。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支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维护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2017年,志丹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99亿元,比1978年翻12番,年均增长23.2%。
——人民生活跃进新天地。从1978年到2017年间,全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开始调查)由2000年的4489元增加到2017年的34080元,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8元增加到2017年的11584元,比1978年翻了16番;2017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6854元,总量比1978年翻利16番,年均增长13.2%。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红都志丹发生了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史诗般的进步”。新时代,志丹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发扬改革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驶入崭新而宽广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