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西王村不再叫“恓惶村”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富平 王书明
  富平县东华街道有个西王村,上世纪70年代,方村大园的人叫它烂杆子队“恓惶村”。村子不仅穷,还乱象百出,天天都有新闻看。县上、乡上的干部来驻队,都说头疼,事情不好办。十多年来,队上也多次选换队长,仍不济于事,没有一个人能把村子管理好,把生产搞上去。不信,你听,曾有人写快板诗为证:
  西王村、恓惶村
  瞎事怪事集成堆
  牛的尾巴被斩断
  果园的围墙被人推
  麦秸垛烧了七天整
  成熟的庄稼坏地里
  不等西瓜开园卖
  全被社员轰抢回
  拔瓜蔓、铲白菜
  你整我来我整你
  邻里见了邻里面
  好像几代是仇人
  村子乱,人心散,村民咋能不恓惶,劳动日值两角钱,年底算盘一响,分不到钱还落个超支户。每到来年四五月,靠国家返销粮、救济粮维持生活。到了改革开放前,一个队分成了两个队,村民的生活更苦。
  吃的黑白面
  麸子留半碗
  冬季“冰疙瘩”(玉米面馍)
  红苕顶粮算
  吃瞎吃好不要紧
  就怕有病把身缠
  进了县医院
  一掏布袋没有钱
  那时,村民吃饭喜欢聚集在街道里,关中人把这叫“老碗会”,借吃饭的空隙说长道短谝闲传,有人筷子敲着空碗说:
  袍子倒棉袄
  越倒越短小
  粮仓倒瓷瓮
  越倒越受穷
  苦干一整天
  挣盒宝成烟
  黄豆叶子揉搓烂
  卷个纸筒吹半天
  就在村民失去盼头的时候,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村两个队(组)先后实行大包干。从此,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瞎事、怪事逐渐少了,各种矛盾纠纷也得到化解。改革开放给了农民自主权,短短几年时间,农村的经济一下搞活了。村民黄文泰、黄克让等人到外地学习经验,搞起小弓棚地膜西瓜种植和蘑菇栽培,收入不菲。也有的村民种蔬菜、务果园、开小卖部,做起了小生意。人心思变,把心思用在生产上,吃粮用钱不再东抓西借,慢慢地“恓惶村”很少有人叫了,人们祈盼它尽快成为“希望村”“兴旺村”。回想过去那段岁月,村民总结教训,都说:
  吵啥哩、嚷啥哩
  过好日子是主意
  和和美美一村人
  斗来斗去图啥哩
  在历史上,这个村叫“金汤堡”,很有名,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这个村村风正、人勤快、能人多、少争斗、和睦相处、耕读传家。改革开放,政策对头。如今,过去的老传统又得到传承。特别是近十年来,村上出现了蔬菜种植专业户、奶山羊养殖专业户等。党的十八大以后,全村大部分盖起了楼房,有了小汽车,文化活动也比过去丰富了许多,村民写毛笔字、写诗歌的就有七八个,歌唱今天的好生活。生活好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化仇为友,相互帮助,图谋发展成为新风气,村里就有助人为乐的好党员黄天印、十大孝星由宏弟、孝敬百岁老母的由佰奇。村民常常引以为荣的是村里有四多:即“老年人最多、大学生最多、干公职的最多、文化人最多”,全村没有特别贫困户,大龄未婚青年最少。还有村风好了,正气上升,“浪子能回头金不换,穷光蛋能变成聚宝盆”。这正是:
  西王村,不恓惶
  烂杆村里无烂杆
  出门大道多宽畅
  晚上路灯明闪闪
  走亲访友坐小车
  新房新屋多舒坦
  一日三餐变花样
  冬暖夏凉不熬煎
  日子过得油掺面
  好比跌进蜂糖罐
  只要一心跟党走
  美好梦想定实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