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治“闹”要在“办”字上着力
 􀴁张忠德
  个别群众不顾法律和政策,遇事就闹,甚至催生出专业的“闹事团队”……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时常听到基层干部自嘲,他们患了“恐闹症”。然而,也有群众表示,有些“闹”是出于无奈,正规渠道走不通,不闹问题就得不到重视和解决。这个看似死结的难题,折射出当下基层治理的软肋。
  信访工作是反映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渠道,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则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最终目的,所以能否真正办事、办好事是破解基层干部“恐闹症”的关键。也就是说,要更好地治“闹”,解决大量的信访问题,不仅在于制度建设,规范政府依法行政,关键还在于靠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发挥主动性,在“办”字上着力。
  近年开展的领导大接访活动,有的“一把手”直面民众,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就是领导干部在“办”字上着力化解信访问题的彰显。实践证明,只有以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为载体,以推动“事要解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千方百计拓宽信访渠道,才能使信访工作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新常态下信访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在强化领导信访工作责任的同时,既要依法按政策解决合理合法诉求,又要坚守法律底线,引导群众正确行使信访权利。要力推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更要发挥好网上群众信访的作用,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
  围绕一个“办”字,要创新接访的方式方法。一些地方建立“两代表一委员”、有威望的社会热心人士和律师参与的接访机制,对涉及法律问题的事项,由律师现场解答。据报道,华阴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吸纳10名具备丰富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的工作人员,建立了“律师参访”新型模式,成功化解了许多复杂、长期未解决的信访案件,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些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围绕一个“办”字,还要建立信访督查工作机制。必须把“事要解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止“只挂号不看病”或者“泥牛入海无消息”,对接访案件明确化解时间节点,按节点跟踪督查、按时检查验收、对账销号,推动接访案件化解工作落地落实。并且,事要解决,但不是解决了就完事,要多总结提升,不断改进,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平安与和谐,从来不是唾手可得。相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始终坚持“办”字不松懈、提高群众满意度这一目标不动摇,百姓幸福指数就会越来越高。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