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他满怀痛苦 也满怀喜悦
黄浩正在调面皮。
黄浩正在蒸面皮。
脱贫攻坚的陕西实践 亮点③
本报记者 姚远 文/图
承受至亲离世的悲痛,稚嫩的肩膀早早扛起家庭重担,依靠勤劳的双手扭转困局,走上脱贫致富路。他,就是家住宁强县铁锁关镇周家坝村22岁的黄浩。
2013年1月,黄浩的父亲因车祸离世,母亲王艳清历经两次开颅手术,勉强活了下来,但却丧失了一切行动能力,智商如同2岁小孩,连吃饭、穿衣都需要人照顾。
“妈妈出事的时候我还小,两次大手术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都是亲戚朋友帮忙凑的。”黄浩说,母亲的病情离不开人,姐姐在家专门照顾,他就在县城附近一家孕婴店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只要能多挣点钱,脏活累活我都不怕。”
姐弟俩身不离病床地伺候了母亲两年,黄浩微薄的收入难以为继。姐弟俩想,每天照顾母亲,孝道是尽到了,可是没有经济来源,总不能一直等着亲戚和村里帮衬。
2015年,黄浩因母亲残疾被确定为低保贫困户,每月能够领取国家低保金和残疾补助。姐弟俩反复商量,决定把母亲送到勉县的养老院休养,虽然费用高,但母亲能够得到护理和照顾,他们可以放开手脚打工,改变贫困现状。
黄浩人勤快、能吃苦、为人友善,在孕婴店的分店成了小主管。养老院每月3000多元费用,不管姐弟俩怎么努力,怎么节省,除去护理费外,依然所剩无几。在姐姐出嫁迁户后,全家的重担便落在了黄浩那稚嫩的肩膀上。
想要摆脱贫困,光靠每个月的工资远远不够,黄浩便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黄浩对餐饮业比较感兴趣,于是就去了县城一家面皮店打工,一来可以继续挣钱,二来可以学点技术。
“在店里想学东西只能靠自己,老板是不会教你的,这全靠自己‘偷’学,慢慢摸索。”黄浩说,他每天是第一个到店里,最晚一个走的,最苦最累的活都抢着干。不到一年,黄浩就全部掌握了制作面皮和稀饭的手艺。
2016年10月,黄浩接下宁强县城南大街一家十字绣店面,开起了“稻香热米皮”面皮店。每天清晨不到5时,黄浩就赶到店里,磨米浆、熬稀饭、蒸米皮、炒小菜,3种口味的面皮、4种稀饭、5种小菜和卤鸡蛋,赶在7时之前全部做好,开门迎客。
7月9日,记者走进面皮店,店面不大,墙面是原来的装修,田园风格的墙纸、白框的照片墙、木纹的餐桌凳,店堂明亮、地面整洁,操作间井井有条。门脸前挂起了“翼支付”宣传横幅,收银台使用电脑收银、微信支付、扫码支付。店铺位置靠近学校和住宅区,食客不断,可以持续到下午2时。
“黄浩,来碗面皮,碎娃吃的,别放辣子。”“今天还忙呀,给我留碗稀饭……”不时传来吆喝,黄浩一一应答。从面相上看,黄浩还是个半大孩子,透露出一股朝气,干活时手脚麻利,交谈中言语干脆坦诚,没有讳言家庭的变故,也没有夸大家庭的窘境。
近两年的经营,小店慢慢走上正轨,黄浩的收入也达到了脱贫标准。“你们多给我讲些扶贫政策、多提供些信息,我想好好开店,多挣点钱再结婚,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黄浩一边打理店面,一边和包扶干部聊天,并邀请包扶干部抽空一起去勉县养老院看望他妈妈。
黄浩正在蒸面皮。
脱贫攻坚的陕西实践 亮点③
本报记者 姚远 文/图
承受至亲离世的悲痛,稚嫩的肩膀早早扛起家庭重担,依靠勤劳的双手扭转困局,走上脱贫致富路。他,就是家住宁强县铁锁关镇周家坝村22岁的黄浩。
2013年1月,黄浩的父亲因车祸离世,母亲王艳清历经两次开颅手术,勉强活了下来,但却丧失了一切行动能力,智商如同2岁小孩,连吃饭、穿衣都需要人照顾。
“妈妈出事的时候我还小,两次大手术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都是亲戚朋友帮忙凑的。”黄浩说,母亲的病情离不开人,姐姐在家专门照顾,他就在县城附近一家孕婴店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只要能多挣点钱,脏活累活我都不怕。”
姐弟俩身不离病床地伺候了母亲两年,黄浩微薄的收入难以为继。姐弟俩想,每天照顾母亲,孝道是尽到了,可是没有经济来源,总不能一直等着亲戚和村里帮衬。
2015年,黄浩因母亲残疾被确定为低保贫困户,每月能够领取国家低保金和残疾补助。姐弟俩反复商量,决定把母亲送到勉县的养老院休养,虽然费用高,但母亲能够得到护理和照顾,他们可以放开手脚打工,改变贫困现状。
黄浩人勤快、能吃苦、为人友善,在孕婴店的分店成了小主管。养老院每月3000多元费用,不管姐弟俩怎么努力,怎么节省,除去护理费外,依然所剩无几。在姐姐出嫁迁户后,全家的重担便落在了黄浩那稚嫩的肩膀上。
想要摆脱贫困,光靠每个月的工资远远不够,黄浩便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黄浩对餐饮业比较感兴趣,于是就去了县城一家面皮店打工,一来可以继续挣钱,二来可以学点技术。
“在店里想学东西只能靠自己,老板是不会教你的,这全靠自己‘偷’学,慢慢摸索。”黄浩说,他每天是第一个到店里,最晚一个走的,最苦最累的活都抢着干。不到一年,黄浩就全部掌握了制作面皮和稀饭的手艺。
2016年10月,黄浩接下宁强县城南大街一家十字绣店面,开起了“稻香热米皮”面皮店。每天清晨不到5时,黄浩就赶到店里,磨米浆、熬稀饭、蒸米皮、炒小菜,3种口味的面皮、4种稀饭、5种小菜和卤鸡蛋,赶在7时之前全部做好,开门迎客。
7月9日,记者走进面皮店,店面不大,墙面是原来的装修,田园风格的墙纸、白框的照片墙、木纹的餐桌凳,店堂明亮、地面整洁,操作间井井有条。门脸前挂起了“翼支付”宣传横幅,收银台使用电脑收银、微信支付、扫码支付。店铺位置靠近学校和住宅区,食客不断,可以持续到下午2时。
“黄浩,来碗面皮,碎娃吃的,别放辣子。”“今天还忙呀,给我留碗稀饭……”不时传来吆喝,黄浩一一应答。从面相上看,黄浩还是个半大孩子,透露出一股朝气,干活时手脚麻利,交谈中言语干脆坦诚,没有讳言家庭的变故,也没有夸大家庭的窘境。
近两年的经营,小店慢慢走上正轨,黄浩的收入也达到了脱贫标准。“你们多给我讲些扶贫政策、多提供些信息,我想好好开店,多挣点钱再结婚,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黄浩一边打理店面,一边和包扶干部聊天,并邀请包扶干部抽空一起去勉县养老院看望他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