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征信工作助力我省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李赞
今年3月15日,是国家《征信业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的纪念日。6月14日是全国第十一个“6.14信用记录关爱日”。征信工作如何对经济发生作用?同时又是如何影响到我们千家万户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生活?为此,记者走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征信管理处负责人马小明。
记者:征信工作目前在我省经济工作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目前,我省已建成覆盖全省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并持续运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信用信息支撑。
截至2017年底,陕西省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分别收录了22.7万户企业和2413万自然人的信息,录入信贷余额占到全省贷款余额的90%以上;全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部分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164家机构接入征信系统,为各机构开通企业和个人查询用户2300个和1.1万个,2017年各机构月均查询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3.1万和56.7万次。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成和联网运行,有效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提高审贷效率、扩大信贷业务、防范信贷风险、提升信用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省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
记者:征信数据在影响经济的同时自身安全是如何防护的?
答: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在全国创新构建“前置+监测”技防模式,切实维护了征信信息安全。
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征信信息泄露案件多发的严峻形势,为切实保障征信信息安全,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切实履行“管理征信业”的职责,在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防控优势,促进违规行为由不敢向不能转变。2016年,在深入研究征信查询业务风险点和人民银行查询用户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陕西省征信查询管理前置系统,通过在征信系统登陆环节增加前置登陆系统,实现用户身份验证、地址锁定、视频监控、人像比对、时间设定、查询控制等功能。
2017年,在全国率先上线了陕西省征信查询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各接入机构查询数据,通过监测指标、模型分析,及时发现可疑操作并实施预警。截至2017年底,全省41家接入机构已接入查询监测系统,共接收企业查询记录24760条,个人查询记录858270条。通过“前置+监测”系统,全面提升了征信查询业务的风险防控和追溯能力,有效防范了违规查询和信息泄露行为。
记者:目前,我省广大城乡群众如何享受征信服务?
答:在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的努力下,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征信查询县域全覆盖,切实提升了征信为民服务水平。
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用信息查询需求,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实施多项征信便民服务措施。从2016年开始,在全省推进征信查询窗口标准化建设,实施征信服务零距离活动,截至2017年底,已在全省建成44个标准化示范窗口,实现了征信服务设施、服务内容和服务产品的标准化,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和人民银行窗口服务形象。2016年在全省22个没有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县区,依托商业银行全部布放了信用报告自助查询代理网点,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信用报告查询服务的县域全覆盖。2017年,继续扩大信用报告商业银行自助查询代理点范围,加大信用报告自助查询设备布放力度,全省共布放信用报告自助查询机累计127台,全年为115.7万人次提供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同比增长47.7%。通过一系列便民服务措施,不仅使广大群众可以就近、安全、迅速地了解自己的信用情况,而且使信用理念由表及里地深入人心,信用约束意识及自觉性也随之不断提升。
记者: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是如何通过征信体系建设推动陕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
答: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在深化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主动融入陕西追赶超越工作大局,通过推动完善陕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不断优化陕西信用环境,改善全省金融生态环境,为加速三个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全面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精神,通过多种渠道向省政府汇报国家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推动政府建立了由人行西安分行和陕西省发改委双牵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积极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双牵头部门的指导、协调作用,支持陕西省发改委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的互相补充。探索建立行业红、黑名单管理制度,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基本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引导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信贷管理中使用信用报告,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意识不断增强。
记者:征信建设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过哪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依托信用体系,推动“信用普惠”工作,探索通过“信用重建”新模式,打通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对接点,帮助许多贫困群众更多地得到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切实加大了金融支农工作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为深入落实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在金融扶贫领域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我省实际,开展“信用普惠”,针对贫困户中的部分“失信”群体开展信用重建工作,即在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针对存在不良信用记录但非主观恶意,仍具有一定生产经营意愿和偿贷能力的贫困户,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综合措施,优化其信用状况,从而提升其信贷获得能力,形成了有特色、可借鉴、易复制的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主要做法,一是在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中引入贫困户识别指标,实现贫困户精准识别;二是建立差异化的信用信息数据采集项,为贫困户增信;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再造贷款流程,适当提高对贫困户信贷风险的容忍度;四是协调政府建立贫困户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等扶持政策,提升信用重建扶持效果。截至2017年末,仅宜君县共信用救助542户贫困户,占全部信用不良贫困户的81%;金融机构预授信共计2166万元,实际发放贷款1974.95万元,贫困户信用状况明显优化。
今年3月15日,是国家《征信业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的纪念日。6月14日是全国第十一个“6.14信用记录关爱日”。征信工作如何对经济发生作用?同时又是如何影响到我们千家万户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生活?为此,记者走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征信管理处负责人马小明。
记者:征信工作目前在我省经济工作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目前,我省已建成覆盖全省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并持续运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信用信息支撑。
截至2017年底,陕西省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分别收录了22.7万户企业和2413万自然人的信息,录入信贷余额占到全省贷款余额的90%以上;全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部分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164家机构接入征信系统,为各机构开通企业和个人查询用户2300个和1.1万个,2017年各机构月均查询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3.1万和56.7万次。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成和联网运行,有效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提高审贷效率、扩大信贷业务、防范信贷风险、提升信用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省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
记者:征信数据在影响经济的同时自身安全是如何防护的?
答: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在全国创新构建“前置+监测”技防模式,切实维护了征信信息安全。
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征信信息泄露案件多发的严峻形势,为切实保障征信信息安全,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切实履行“管理征信业”的职责,在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防控优势,促进违规行为由不敢向不能转变。2016年,在深入研究征信查询业务风险点和人民银行查询用户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陕西省征信查询管理前置系统,通过在征信系统登陆环节增加前置登陆系统,实现用户身份验证、地址锁定、视频监控、人像比对、时间设定、查询控制等功能。
2017年,在全国率先上线了陕西省征信查询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各接入机构查询数据,通过监测指标、模型分析,及时发现可疑操作并实施预警。截至2017年底,全省41家接入机构已接入查询监测系统,共接收企业查询记录24760条,个人查询记录858270条。通过“前置+监测”系统,全面提升了征信查询业务的风险防控和追溯能力,有效防范了违规查询和信息泄露行为。
记者:目前,我省广大城乡群众如何享受征信服务?
答:在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的努力下,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征信查询县域全覆盖,切实提升了征信为民服务水平。
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用信息查询需求,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实施多项征信便民服务措施。从2016年开始,在全省推进征信查询窗口标准化建设,实施征信服务零距离活动,截至2017年底,已在全省建成44个标准化示范窗口,实现了征信服务设施、服务内容和服务产品的标准化,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和人民银行窗口服务形象。2016年在全省22个没有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县区,依托商业银行全部布放了信用报告自助查询代理网点,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信用报告查询服务的县域全覆盖。2017年,继续扩大信用报告商业银行自助查询代理点范围,加大信用报告自助查询设备布放力度,全省共布放信用报告自助查询机累计127台,全年为115.7万人次提供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同比增长47.7%。通过一系列便民服务措施,不仅使广大群众可以就近、安全、迅速地了解自己的信用情况,而且使信用理念由表及里地深入人心,信用约束意识及自觉性也随之不断提升。
记者: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是如何通过征信体系建设推动陕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
答: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在深化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主动融入陕西追赶超越工作大局,通过推动完善陕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不断优化陕西信用环境,改善全省金融生态环境,为加速三个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全面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精神,通过多种渠道向省政府汇报国家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推动政府建立了由人行西安分行和陕西省发改委双牵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积极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双牵头部门的指导、协调作用,支持陕西省发改委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的互相补充。探索建立行业红、黑名单管理制度,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基本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引导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信贷管理中使用信用报告,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意识不断增强。
记者:征信建设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过哪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依托信用体系,推动“信用普惠”工作,探索通过“信用重建”新模式,打通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对接点,帮助许多贫困群众更多地得到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切实加大了金融支农工作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为深入落实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在金融扶贫领域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我省实际,开展“信用普惠”,针对贫困户中的部分“失信”群体开展信用重建工作,即在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针对存在不良信用记录但非主观恶意,仍具有一定生产经营意愿和偿贷能力的贫困户,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综合措施,优化其信用状况,从而提升其信贷获得能力,形成了有特色、可借鉴、易复制的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主要做法,一是在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中引入贫困户识别指标,实现贫困户精准识别;二是建立差异化的信用信息数据采集项,为贫困户增信;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再造贷款流程,适当提高对贫困户信贷风险的容忍度;四是协调政府建立贫困户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等扶持政策,提升信用重建扶持效果。截至2017年末,仅宜君县共信用救助542户贫困户,占全部信用不良贫困户的81%;金融机构预授信共计2166万元,实际发放贷款1974.95万元,贫困户信用状况明显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