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一样的山水 不一样的生活
吴燕峰 陈卫东 本报记者 崔福红
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劳动,不但能挣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还能参与乡村旅游服务、发展农家乐,获得集体分红……佛坪县实施“三变”改革以来,让农民在一样的山水中,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绘就了脱贫攻坚的美丽画卷。
佛坪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受自然条件限制,可耕种土地少,林地、房屋等生产要素也分布零散,农业发展慢、农民增收难。如何让“一潭死水”变为“活水”?该县瞄准短板、对症下药,科学融合生产要素,把农村土地、林地、房屋、人力等重新整合、科学优化,由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在征得群众支持同意的基础上,由村委会牵头与生产要素使用者签订协议,统筹规划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统一管理、优化配置、流转开发、集约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户增收。
西岔河镇耖家庄村70多岁的于忠瑞一家,2017年被确认为贫困户,一家四口想要依靠自身力量脱贫,实在是难。
耖家庄村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融合90多户村民的300亩土地,建设高山水稻公园,开发种植“五彩水稻”和大熊猫等“秦岭四宝”图案,成为青山绿水间一道亮丽的风景,年吸引、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生产的有机大米一斤最低卖到15元供不应求,不但优先吸纳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还带动了农家乐、农土特产销售。
在村上动员、帮助下,于忠瑞家以3亩多土地为资本,入股到高山水稻公园,他和大儿子参与水稻公园的耕种、收获、管理等农事,去年务工收入1万多元,流转土地还有3700多元的年收入,加上小儿子务工收入等,全家人均纯收入1.5万元,成功甩掉了“贫困帽”。
“流转土地、开发产业,既盘活了资源、壮大了产业,也让贫困户增收脱贫有了多重保障!”耖家庄村“第一书记”梁东说。村上出租土地的农户,每年户均有20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收益,在水稻公园务工每人年均最低有1万多元的工资。去年,耖家庄村35户贫困户实现了贫困退出,完成了脱贫任务。
长角坝镇沙窝村、龙草坪村利用毗邻熊猫谷景区和纳入全县旅游环线等优势,整合村集体用房、农户闲置房屋等55间,改造为农家乐、渔家乐、特色宾馆,实现闲置资源变资产,吸纳20多户村民就业创业。仅沙窝村就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农家旅馆7户,村民段茂峰利用闲置的房屋开办了蜜源农家乐,一年四季都有游客到他家吃住。“我们一家人忙不过来,就请乡亲们帮忙,我给他们发工资!”段冒峰说。
岳坝镇草林村整合35户农户的104亩闲散古梯田,整修尼姑坪水库,引来高山矿物泉水开发高山冷水稻,既是旅游看点,又是生态观光农业,去年秋收实现产值60多万元;在栗子坝村,57户村民以山林为资产自愿入股,建成1800亩的庆丰板栗园,村民入园务工挣工资,还可根据产业成效享受分红,一年至少户均收入6000多元……
截至目前,佛坪县7个村组、287户农户流转土地1402亩,入股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土地入股收益97万元,亩均分红1000元;289户农民成功转变身份,参与乡村旅游、生态观光、特色种养等产业;流转房屋102间,新开设农家乐、农家宾馆、乡村旅游观光园、小型采摘园35个。通过实施“三变”改革,佛坪县全面完成1052户2562人贫困人口、35个贫困村脱贫退出任务,美丽山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