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为了“金融扶贫攻坚、信合一马当先”的庄严承诺
近年来,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陕西省联社”)在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的指导下,带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扎实开展各项金融扶贫工作,切实履行“金融扶贫攻坚、信合一马当先”的责任和担当。现将陕西省农合机构金融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基本情况
陕西省联社成立于2004年8月,受陕西省人民政府领导,承担对全省94家县级法人机构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责,共有各类营业网点2457个,是省内以支持“三农”为宗旨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近年来,陕西省农合机构充分发挥网点遍布城乡、贴近农民群众、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履行扶贫帮困的社会责任,在实施精准扶贫、提高扶贫实效上狠下工夫,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8年3月末,陕西省农合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24.09亿元,较年初增加190.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38.44亿元,较年初增加104.08亿元,其中各项金融扶贫贷款余额182.42亿元,支持贫困户26万余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行动快,工作部署高效有力。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战略目标,12月11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会之后,陕西省联社迅速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中省脱贫攻坚战略部署,12月25日率先出台了《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全省脱贫攻坚战略实施意见》,成立了陕西省联社“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金融扶贫攻坚、信合一马当先”的理念,指导全省农合机构按照“创新产品、改善服务、整合资源、放大效应”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6月在山西太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座谈会后,陕西省联社于2017年7月8日组织召开了全省农合机构金融扶贫工作推进会,对全省金融扶贫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再动员,进一步查漏补缺,优化产品机构,完善服务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二)措施实,各项工作扎实到位。
1.深入开展“双基联动”工作,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开展。陕西省联社以“双基联动”农户建档工作为抓手,推进基层网点与基层党组织的密切协作,一是摸清贫困户信贷需求。通过整村推进,逐户走访的方式,在全面开展农户信用建档评级工作时,优先完成对贫困户的评级授信工作,准确掌握辖内贫困户有效信贷需求,灵活掌握贷款方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户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户施策。使各项金融扶贫服务措施落实到贫困人口、具体项目,做到信贷资金使用对象精准、利率优惠、流程匹配、模式多样、风险可控、群众熟知。对陕西省农合机构包干的944个扶贫包片乡镇,切实承担起“包建档评级、包需求调查、包扶贫小额信贷投放”的兜底责任,认真做好贫困户建档评级授信、信贷需求调查和扶贫小额信贷发放管理等工作。截至2018年3月末,陕西省农合机构对辖内除西安市外九地市76.95万户贫困户完成了建档评级全覆盖,其中已授信26.78万户,贷款余额147.34亿元。二是深化信用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乡)”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及时掌控贫困户生产经营状况,提高扶贫精准度,提高扶贫贷款质量,确保每一笔扶贫贷款放的出、收的回、有成效。截至2018年3月末,全省农合机构建立农户信用档案544.8万户,其中已评级382.89万户,已授信252.3万户,授信余额1063.4亿元。三是加强扶贫政策宣传。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建立惠民金融服务微信群、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明白卡”、授信通知书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熟知金融扶贫政策,认识包户客户经理,及时解决贫困户疑问。
2.创新金融扶贫服务模式,不断完善金融扶贫产品体系。陕西省联社指导全省农合机构紧紧围绕脱贫工作“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八个一批”(产业扶持脱贫一批、就业创业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危房改造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教育支持脱贫一批、兜底保障脱贫一批)要求,一是着力支持产业扶贫项目。按照“产业导向,带动致富”的原则,指导全省农合机构结合陕西省“五大特色”(肉羊、苹果、奶畜、生猪、茶叶),“六大区域”(西咸都市农业、秦岭北麓及秦巴浅山区猕猴桃、渭南高效设施农业、宝鸡高效设施农业、渭北东部大樱桃、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红枣),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一方面通过建立名单制精准营销机制,主要包括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客户群体,按户明确营销责任,有效形成精准营销机制,围绕“龙头企业+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种养大户+贫困户”等多种模式,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的信贷投放力度。如:如咸阳市旬邑县联社向咸阳佰群贸易有限公司发放产业扶贫贷款800万元用于收购果农苹果,又与160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由公司提供果库为贫困户无偿储藏苹果,并负责对贫困户储藏苹果的包装、装箱,销售统一安排,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解决贫困户就业,不但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实现了贫困户与合作社双赢。另一方面积极跟进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如陕西省联社与陕西省地电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陕北革命老区进行农村电网省级改造,2017年共实现8个贫困县,927个贫困村电网脱贫改造升级。二是全面推广"5321"扶贫小额信贷模式。与当地政府沟通,运用地方政府精准扶贫储备金作为风险补偿基金,按照一定比例放大倍数(最高放大10倍),打造“5321农户脱贫贷”模式(5即贷款金额5万元,3即期限3年,2即免保证、免抵押,1即一律实行基准利率),对于有脱贫发展意愿、有创收增收项目、有创业就业潜质和信用良好的贫困户,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满足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三是创新完善金融扶贫产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户的特点,研发推出“精准脱贫贷”、“产业脱贫贷”、“易地搬迁脱贫贷”、“教育脱贫贷”和“大病医疗周转贷”等信贷产品,逐步建立起覆盖全部贫困人群的信贷产品体系。四是积极探索开展“互联网+”扶贫模式。利用互联网手段搭建农村与城市消费者的供需链平台,通过与京东商城、利农商城等互联网电商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集电商、金融、消费、农产品信息发布于一体的“三农”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帮助贫困户将农产品推介出去,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收益。
3.创新农村支付模式,践行普惠金融。近年来陕西省联社紧紧把握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努力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通过布放村村通助农服务E终端,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2015年,陕西省联社以助农服务E终端为技术支撑的“基于自主可控应用平台的普惠金融‘村村通’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荣获了全国银行业信息科技成果一等奖;2017年,陕西省联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型农户普惠制信贷供给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再次荣获银行业信息科技研究成果一等奖,也是全国中小金融机构唯一获此殊荣的机构。助农服务E终端通过网络连接,直接在行政村或自然村人员密集的商店、医疗站或村委会布放,由村民代理、信用社付酬,使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小额取现、汇款转账、惠民补贴查询等基础性金融服务,从而,村民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基本金融服务不出乡,彻底告别了多年以来群众办理金融业务必须往返乡镇金融网点的历史。截至2018年3月末,全省农合机构布放POS设备2.22万台,自助设备4296台。依托助农“金融e站”、流动服务站等融合服务,拓展助农服务点1.4万个,基本实现了全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三)效果佳,金融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及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等监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陕西省各级农合机构按照陕西省联社脱贫攻坚工作思路,积极投身各地金融扶贫工作,2016年、2017年分别投放扶贫贷款55.75亿元、60.13亿元,完成当年投放计划的111.5%、120.26%。连续两年实现贫困地区“两个高于”的信贷增长目标(即贫困地区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新增贷款占全省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以及深度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三个不低于要求”(即:在深度贫困地区贷款增速不低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不低于其他金融同业贷款平均增速,不低于本机构本年度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截至2018年3月末,陕西省农合机构各类扶贫贷款余额182.42亿元,其中扶贫产业贷款余额35.08亿元,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47.34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余额97.03亿元,占到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面90.2%,支持贫困户22.62万户,带动贫困人口34万余人,是全省小额扶贫信用贷款投放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新华社、金融时报、陕西日报等媒体对全省农合机构的金融扶贫工作作了系列报道,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也对陕西省农合机构的金融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好评。
当前,陕西省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期,下一阶段,陕西省联社将的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的指导和支持下,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农合机构熟悉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势,主动承担金融扶贫社会责任,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金融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于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领域,满足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信贷需求,为陕西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做好金融服务工作。(本报记者李赞根据大会发言整理。)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基本情况
陕西省联社成立于2004年8月,受陕西省人民政府领导,承担对全省94家县级法人机构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责,共有各类营业网点2457个,是省内以支持“三农”为宗旨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近年来,陕西省农合机构充分发挥网点遍布城乡、贴近农民群众、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履行扶贫帮困的社会责任,在实施精准扶贫、提高扶贫实效上狠下工夫,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8年3月末,陕西省农合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24.09亿元,较年初增加190.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38.44亿元,较年初增加104.08亿元,其中各项金融扶贫贷款余额182.42亿元,支持贫困户26万余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行动快,工作部署高效有力。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战略目标,12月11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会之后,陕西省联社迅速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中省脱贫攻坚战略部署,12月25日率先出台了《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全省脱贫攻坚战略实施意见》,成立了陕西省联社“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金融扶贫攻坚、信合一马当先”的理念,指导全省农合机构按照“创新产品、改善服务、整合资源、放大效应”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6月在山西太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座谈会后,陕西省联社于2017年7月8日组织召开了全省农合机构金融扶贫工作推进会,对全省金融扶贫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再动员,进一步查漏补缺,优化产品机构,完善服务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二)措施实,各项工作扎实到位。
1.深入开展“双基联动”工作,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开展。陕西省联社以“双基联动”农户建档工作为抓手,推进基层网点与基层党组织的密切协作,一是摸清贫困户信贷需求。通过整村推进,逐户走访的方式,在全面开展农户信用建档评级工作时,优先完成对贫困户的评级授信工作,准确掌握辖内贫困户有效信贷需求,灵活掌握贷款方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户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户施策。使各项金融扶贫服务措施落实到贫困人口、具体项目,做到信贷资金使用对象精准、利率优惠、流程匹配、模式多样、风险可控、群众熟知。对陕西省农合机构包干的944个扶贫包片乡镇,切实承担起“包建档评级、包需求调查、包扶贫小额信贷投放”的兜底责任,认真做好贫困户建档评级授信、信贷需求调查和扶贫小额信贷发放管理等工作。截至2018年3月末,陕西省农合机构对辖内除西安市外九地市76.95万户贫困户完成了建档评级全覆盖,其中已授信26.78万户,贷款余额147.34亿元。二是深化信用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乡)”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及时掌控贫困户生产经营状况,提高扶贫精准度,提高扶贫贷款质量,确保每一笔扶贫贷款放的出、收的回、有成效。截至2018年3月末,全省农合机构建立农户信用档案544.8万户,其中已评级382.89万户,已授信252.3万户,授信余额1063.4亿元。三是加强扶贫政策宣传。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建立惠民金融服务微信群、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明白卡”、授信通知书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熟知金融扶贫政策,认识包户客户经理,及时解决贫困户疑问。
2.创新金融扶贫服务模式,不断完善金融扶贫产品体系。陕西省联社指导全省农合机构紧紧围绕脱贫工作“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八个一批”(产业扶持脱贫一批、就业创业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危房改造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教育支持脱贫一批、兜底保障脱贫一批)要求,一是着力支持产业扶贫项目。按照“产业导向,带动致富”的原则,指导全省农合机构结合陕西省“五大特色”(肉羊、苹果、奶畜、生猪、茶叶),“六大区域”(西咸都市农业、秦岭北麓及秦巴浅山区猕猴桃、渭南高效设施农业、宝鸡高效设施农业、渭北东部大樱桃、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红枣),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一方面通过建立名单制精准营销机制,主要包括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客户群体,按户明确营销责任,有效形成精准营销机制,围绕“龙头企业+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种养大户+贫困户”等多种模式,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的信贷投放力度。如:如咸阳市旬邑县联社向咸阳佰群贸易有限公司发放产业扶贫贷款800万元用于收购果农苹果,又与160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由公司提供果库为贫困户无偿储藏苹果,并负责对贫困户储藏苹果的包装、装箱,销售统一安排,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解决贫困户就业,不但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实现了贫困户与合作社双赢。另一方面积极跟进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如陕西省联社与陕西省地电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陕北革命老区进行农村电网省级改造,2017年共实现8个贫困县,927个贫困村电网脱贫改造升级。二是全面推广"5321"扶贫小额信贷模式。与当地政府沟通,运用地方政府精准扶贫储备金作为风险补偿基金,按照一定比例放大倍数(最高放大10倍),打造“5321农户脱贫贷”模式(5即贷款金额5万元,3即期限3年,2即免保证、免抵押,1即一律实行基准利率),对于有脱贫发展意愿、有创收增收项目、有创业就业潜质和信用良好的贫困户,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满足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三是创新完善金融扶贫产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户的特点,研发推出“精准脱贫贷”、“产业脱贫贷”、“易地搬迁脱贫贷”、“教育脱贫贷”和“大病医疗周转贷”等信贷产品,逐步建立起覆盖全部贫困人群的信贷产品体系。四是积极探索开展“互联网+”扶贫模式。利用互联网手段搭建农村与城市消费者的供需链平台,通过与京东商城、利农商城等互联网电商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集电商、金融、消费、农产品信息发布于一体的“三农”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帮助贫困户将农产品推介出去,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收益。
3.创新农村支付模式,践行普惠金融。近年来陕西省联社紧紧把握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努力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通过布放村村通助农服务E终端,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2015年,陕西省联社以助农服务E终端为技术支撑的“基于自主可控应用平台的普惠金融‘村村通’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荣获了全国银行业信息科技成果一等奖;2017年,陕西省联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型农户普惠制信贷供给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再次荣获银行业信息科技研究成果一等奖,也是全国中小金融机构唯一获此殊荣的机构。助农服务E终端通过网络连接,直接在行政村或自然村人员密集的商店、医疗站或村委会布放,由村民代理、信用社付酬,使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小额取现、汇款转账、惠民补贴查询等基础性金融服务,从而,村民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基本金融服务不出乡,彻底告别了多年以来群众办理金融业务必须往返乡镇金融网点的历史。截至2018年3月末,全省农合机构布放POS设备2.22万台,自助设备4296台。依托助农“金融e站”、流动服务站等融合服务,拓展助农服务点1.4万个,基本实现了全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三)效果佳,金融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及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等监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陕西省各级农合机构按照陕西省联社脱贫攻坚工作思路,积极投身各地金融扶贫工作,2016年、2017年分别投放扶贫贷款55.75亿元、60.13亿元,完成当年投放计划的111.5%、120.26%。连续两年实现贫困地区“两个高于”的信贷增长目标(即贫困地区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新增贷款占全省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以及深度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三个不低于要求”(即:在深度贫困地区贷款增速不低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不低于其他金融同业贷款平均增速,不低于本机构本年度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截至2018年3月末,陕西省农合机构各类扶贫贷款余额182.42亿元,其中扶贫产业贷款余额35.08亿元,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47.34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余额97.03亿元,占到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面90.2%,支持贫困户22.62万户,带动贫困人口34万余人,是全省小额扶贫信用贷款投放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新华社、金融时报、陕西日报等媒体对全省农合机构的金融扶贫工作作了系列报道,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也对陕西省农合机构的金融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好评。
当前,陕西省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期,下一阶段,陕西省联社将的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的指导和支持下,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农合机构熟悉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势,主动承担金融扶贫社会责任,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金融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于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领域,满足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信贷需求,为陕西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做好金融服务工作。(本报记者李赞根据大会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