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瞄准“穷根”靶心 依托产业脱贫
本报讯(刘伟 通讯员 孙乐)产业是脱贫之基、强乡之本、致富之源。产业扶贫,子长县瞄准了“穷根”靶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子长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长+短”的思路,努力实现扶贫对象长效稳定增收产业和贫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印发了《子长县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施办法》,指导贫困户产业发展、产业配套设施、互助资金等项目建设,探索出“合作社(企业或公司)+贫困户”“党支部+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等“N+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打造出了新型“三金农民”,使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和“利益链”之中,走上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李晓伟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公司发展壮大后,他以“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大手拉小手”的发展模式,吸纳10户贫困户参与入股,每户入股1万元;合作社给贫困户最低保底分红每年400元,实现贫困户“旱涝保收”。2016年11月份入股的10户贫困户,在2017年5月4日第一茬猪出栏分红会上,每户1万元户均分到红利1100元。
刘强强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同时也是“强强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立者。为了带领村民发展苹果产业,他经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雇用劳工,探索推行出“短工变长工、长工变股东”的合作模式,让贫困户有事干、有钱赚。
“我们合作社已将3名长工全部吸纳为股东,其他合作社吸纳了3名长工。每名长工在每月1500元保底工资的前提下,划出了88棵果树参与利润分红。”刘强强介绍说,“打工能挣到18000元,再加上88棵果树,收益很可观,脱贫不存在任何问题。”
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甜滋滋合作社按“甜滋滋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每年每亩100元的租赁费流转土地,发展山地苹果。通过“大学生村官刘强强+合作社+贫困户”“党员道德模范李晓伟+家庭农场+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新模式,带动140户贫困户带资入股。以“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穆家塌油用牡丹专业合作社与延安惠农合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订单合同,带动145户农户(贫困户54户)种植油用牡丹385亩。
子长县各村党支部成立劳务工作队,优先推荐贫困人口到果园或合作社务工,实现了“社农”共赢。据统计数据,全县去年累计用工量43260人次,其中推荐贫困人口有组织务工22420人次,发放薪金824万余元。流转土地44860亩,其中贫困户2786户8230亩,每年可为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60元。
李晓伟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公司发展壮大后,他以“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大手拉小手”的发展模式,吸纳10户贫困户参与入股,每户入股1万元;合作社给贫困户最低保底分红每年400元,实现贫困户“旱涝保收”。2016年11月份入股的10户贫困户,在2017年5月4日第一茬猪出栏分红会上,每户1万元户均分到红利1100元。
刘强强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同时也是“强强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立者。为了带领村民发展苹果产业,他经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雇用劳工,探索推行出“短工变长工、长工变股东”的合作模式,让贫困户有事干、有钱赚。
“我们合作社已将3名长工全部吸纳为股东,其他合作社吸纳了3名长工。每名长工在每月1500元保底工资的前提下,划出了88棵果树参与利润分红。”刘强强介绍说,“打工能挣到18000元,再加上88棵果树,收益很可观,脱贫不存在任何问题。”
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甜滋滋合作社按“甜滋滋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每年每亩100元的租赁费流转土地,发展山地苹果。通过“大学生村官刘强强+合作社+贫困户”“党员道德模范李晓伟+家庭农场+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新模式,带动140户贫困户带资入股。以“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穆家塌油用牡丹专业合作社与延安惠农合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订单合同,带动145户农户(贫困户54户)种植油用牡丹385亩。
子长县各村党支部成立劳务工作队,优先推荐贫困人口到果园或合作社务工,实现了“社农”共赢。据统计数据,全县去年累计用工量43260人次,其中推荐贫困人口有组织务工22420人次,发放薪金824万余元。流转土地44860亩,其中贫困户2786户8230亩,每年可为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