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夏收变奏曲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王宏海/文
  我的家乡是渭南市蒲城县永丰镇凤式村渭北旱塬一个偏僻的村庄,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由于自然条件差,水浇地很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每年6月1日前后,是小麦的收获时节,40年前,收割、拉运、碾打全部是依靠人力。回想起当年夏收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犹如昨天:
  收割
  四十年前大锅饭,
  全靠队长派活干,
  每年到了夏收天,
  龙口夺食都不闲。
  妇女提镰割麦忙,
  天还不明就到场,
  一字排开占几行,
  中间钻行边放墙,
  远看地里掀麦浪,
  身后麦堆排成行,
  你追我赶互不让,
  担心落后脸无光,
  挣死拼活干一天,
  最多能割两亩半。
  两只鼻孔黑灰尘,
  双臂到处是血印,
  晚上回家灯已亮,
  口渴体乏忙喝汤,
  稍作休息不敢躺,
  取出磨石刀磨光。
  拉运
  拉运小麦男人干,
  胶轮大车马在前,
  多拉快跑扬皮鞭,
  麦场小麦堆成山,
  田间小麦都运完,
  路边麦穗有人捡,
  每粒麦颗汗水换,
  颗粒归仓记心间。
  碾场
  选择大晴天,
  麦秆场里摊,
  碌碡把圈转,
  笊篱盛粪蛋,
  碾压三四遍,
  翻过继续碾。
  麦颗离了秆,
  麦秆挑一边,
  男女齐参战,
  喊声响半天,
  妇女挑麦秆,
  男劳推刮板,
  学生把岗站,
  严禁烟火钻。
  麦秆二次碾,
  俗称是补干,
  麦秸堆成垛,
  形状像蒸馍,
  做饭来生火,
  牲口饲料做,
  产粮虽不多,
  场面很红火。
  1980年后,家乡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到农户手中,我家也分了几块地,共有十几亩。刚开始,夏收依旧靠牲口拉运、碾打,深沟里的地块靠人力收割、拉运,小麦穗划得胳膊到处是血印,手指被镰刀割伤非常普遍,用黄土捂在伤口上止血后继续干。后来几年,开始有了收割机,碾场也实现了机械化。
  土地承包分到家,
  男女老少齐参加。
  山地沟地都种下,
  人割肩背苦受扎。
  土路坑洼实不平,
  拉上麦车真难行,
  架子车,车轮小,
  装上小麦两边摇,
  稍有不慎路旁倒,
  既渴又饿脾气躁,
  夫妻埋怨把架吵,
  你来我往没个了。
  麦颗晒干需几天,
  睡在麦场要照看,
  蚊叮虫咬实讨厌,
  一个晚上难合眼,
  倘若遇到下雨天,
  来回折腾更麻烦。
  原来夏收几十天,
  现在几天全收完,
  地没增加人没变,
  产量高得翻几番,
  夏收虽苦心里甜,
  从此天天吃饱饭,
  大瓮小缸都装满,
  还有余粮把钱赚。
  近几年,种地已经解决了吃饭问题,家里存粮能够吃上几年,乡亲们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小麦面积逐步减少。村里几乎看不到一头牲口,夏收全部用上了联合收割机,直接收成了麦颗,收割、拉运一条龙服务,麦颗直接拉运到门前的水泥路面上,生产道路也修成了水泥路。夏收时节,大家骑着摩托车,开上小车,站在地头照看住就行了,一个小时能收割好几亩。原来过夏收需要一个多月,发展到几天,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而且劳动强度大大减轻。
  现在夏收真轻松,
  开着小车地头等,
  不用收割不拉运,
  免得碾打把人寻。
  昔日麦场已荒废,
  蒿草长的半腰齐。
  地里现场收成颗,
  运到那里只管说,
  麦秆当场还了田,
  化成粪土到田间。
  身不摇,膀不动,
  收割拉运一条龙,
  水泥路面晾晒嫽,
  不用照看不要跑。
  干净卫生尘土少,
  直接入仓省事了,
  大型机械真方便,
  省下时间把钱赚。
  昔日夏收几十天,
  现在眨眼就收完,
  过去全凭人力干,
  想用机械面不见,
  现在夏收很清闲,
  今昔夏收两重天。
  大型机械身边站,
  省时省力又省钱,
  往日忙碌不复返,
  双脚干净土不沾,
  祖国强盛大发展,
  农民日子比蜜甜!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