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幸福的日子唱着过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王书明/文
  富平,富庶太平之地,曾是渭南五大县之一,田园广袤,山水清秀,盛产粮棉。但在改革开放前,富平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人们生活水平虽有提高,缺吃少穿却是常有的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地民歌民谣顺口溜正是这一变化形象、生动、鲜活的见证。
  在改革开放前,富平农民生活境况如何,在东上官、留古、张桥和北山畔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歌民谣:“背卷布,掂捆烟,拉瓷瓮,卖石板,户口登记富平县,吃粮靠的泾高三。”意思是泾阳、高陵、三原是全省的产粮大县,号称“白菜心”,富平人没粮吃就拉上、载上当地特产去这三个地方换粮吃。农民一日三餐又如何,顺口溜说得更形象,更有意思:“早上数不清(玉米糁),中午水围城(搅团),要吃改样饭,就是钢丝面(玉米面饸饹)。”当然,这不耐饥又不好消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声春雷,响彻全国。随着分田到户,实行责任制,很快,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东上官乡有个生产队早分田到户一季,结果来年便达到了粮食自足,除完成公购粮外,还多卖了余粮。农民有吃有穿心里乐,很快,诗歌、民谣顺口溜应运而生:“签了名,盖了章,家家户分田忙;钟不敲,活不派,收时种时不商量。”
  再看粮棉征收情况,人人脸上喜气洋洋:“棉花卖了粮缴了,如今活得像样了,缴过粮棉下馆子,啤酒瓶子拧开了。”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出现了多种经营的盛况,有的经商开店,有的搞养殖种植业,还有的跑运输、办企业,农村经济一下子搞活了。
  城关镇杜村有个邱姓农民跑运输一年收入万余元,成了全县响当当的第一个万元户。吕村双宝村的刺绣业在全省叫响,绣品打入省内外市场,外国人见了连夸“OK”。富平的奶山羊更是农民增收的一绝,家家户户都有了“羊”银行,随后养鸡场也相继出现……那时,反映这一现象的民谣顺口溜流传全县,比如“房檐底下开个口,里面百货样样有,我在家里把货卖,我娃他大跑采购。”“羊一群,鸡一群,天天手上添票子,人都喊我羊司令,我说羊是聚宝盆。”
  也有一些贩瓜菜的小商,来往于富平、阎良等区县,他们乐在其中:“两个笼,一杆秤,骑上车子闯市场,富阎路上来回走,天天都把票子挣。”人人忙着搞经济,谋发展,有人编了个顺口溜,“你有酒,我有菜,你编筐子我来卖,党指道路咱们走,合伙起来致富快。”“牛搭轭头好拽犁,辘辘有把好搅水,农民有了好政策,家家户户能富裕。”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在街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新型农民的出现,他们“屁股坐的电驴子,身上穿的黑尼子,手里提的皮夹子,张口就是新调子。”再看农村的变化,“茅草棚棚不见了,粗布衣衫全换了,平房一盖阔气了,走路腰杆挺硬了。”
  特别是最近这五年,农村经济发展了,环境美好了。老人们常说,托共产党的福,如今过的是油掺面的日子,过去想吃啥,没啥吃,现在是啥都有,不知道吃啥好,有顺口溜说,“房子没人住(房多),衣服没人穿(赶时毛变化快),烟筒不冒烟(电器化),出行脚不沾(骑摩托、坐小车)。”“早上羊奶打鸡蛋,中午饺子臊子面,隔上几天羊肉泡,平时糕点还不断。”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才有好日子过,才有太平盛世的到来,也只有全国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农村将会更繁荣、更美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