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富县农民艺人话今昔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本报记者 王宏海
  富县地处渭北旱塬与陕北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地貌多样,川塬兼有。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富县适生的农作物种类颇多,有米粮川的美名和“九州不收鄜州收”、“见苗收一半”的古谚。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富县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城乡面貌巨变,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不断增长。5月8日,记者来到交道镇景村农民艺人刘过功家里,提起40年前的生活状况,69岁的他记忆犹新,张口即来:
  说起过去记得清,农民日子实在穷。
  苜蓿草,洋槐花,经常吃的菜疙瘩。
  物质匮乏粮食短,每顿做饭发熬点。
  提起穿衣你来听,旧衣上面有补丁。
  遇到出门真作难,没有像样衣和衫。
  土窑土墙杨木房,遮风挡雨度时光。
  行走山路到富县,一趟需要多半天。
  坑坑洼洼路不平,骑上车子难前行。
  大锅饭,磨洋工,忙碌一年没收成。
  广种薄收打粮少,年底分红反倒找。
  1978年,富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都分到了责任田,混工分的懒汉变勤快了,男女老少干劲十足。农民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家里也有了余粮,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越来越好。
  分地我手过,粮食打得多。
  各干各的活,日子变红火。
  不听钟声响,早晚地里忙。
  不用队长撵,老少地里赶。
  人人能吃饱,家里有余粮。
  种地不耽搁,副业搞得忙。
  顿顿吃得好,白馍肉穿肠。
  衣服随时换,都是新衣裳。
  住的楼板房,墙面贴瓷砖。
  门前换砖墙,大红铁门亮。
  摩托很风光,三轮奔波忙。
  1986年,富县因地制宜,改变过去一直种植小麦等农作物的习惯,根据当地气候优势,大面积发展苹果产业,家家户户都有果园,收入猛增,目前已成为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全县农民的支柱产业。
  八六年把苹果栽,家家户户笑开怀。
  精心管理赛管儿,只盼票子怀里揣。
  浇水施肥拉树枝,浑身是劲心气足。
  几年之后树长大,满树枝头苹果挂。
  远看绿色一片片,近看果面赛娃脸。
  色艳水足味道甜,变成农民钱串串。
  少的收入大几万,多的能卖几十万。
  果商争往富县跑,票子挣进腰包包。
  富县苹果销国外,吃上一口人人爱。
  小苹果成金果果,农民日子很红火。
  现在,富县县城通往交道镇景村,已经修上了柏油马路,家家住上了平板房,换上了大铁门,用上了自来水,家用电器成了生活必需品,小汽车也已经不再稀罕。说到现在的光景,刘过功更是满脸笑容:
  如今农民生活好,家用汽车满村跑。
  水泥路面村道畅,晚上路灯亮两旁。
  农民进城住楼房,和城里人一个样。
  家用电器齐用上,做饭卫生不慌忙。
  绿化花草路边栽,喜迎客人快进来。
  智能手机手中拿,全国各地任你打。
  吃水龙头安锅边,不用沟里把水担。
  果园管理机械化,喷药深翻都用它。
  精准扶贫搞得好,共同致富一块跑。
  种地税赋不仅免,还把补贴送手边。
  看病合疗能报销,娃娃上学免费了。
  乡村振兴指方向,农村将会大变样。
  发展产业硬支撑,农民收入有保证。
  美丽乡村国家建,乡村变成大花园。
  中华盛世百姓安,日子过得比蜜甜!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