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留坝:绿水青山生态美

    找蜂王。
    创业者李东琪(左二)返乡种香菇。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本报记者 姚远 文/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推动“两山论”深入人心,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近日,全国新闻战线集中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系列宣传报道。我省留坝县因坚持“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优良、群众满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被推荐为全国8个生态文明建设典型之一。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2017年9月,留坝县被国家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属全国首批十三家之一、西北五省唯一县。
  曾几何时,留坝在生态环境上也走过弯路。上世纪80年代,靠伐木、开矿,获得过人均存款“全省第一”的辉煌。但是实践证明,青山绿水才是最宝贵的发展之路。
  新生活宜居宜业
  留坝县有4.7万人口,19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0.58%。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幸福的,因为开门就能见绿,家门口还能挣钱。
  留坝从源头斩断破坏环境行为,“宁愿不要GDP,也要守住这片青山绿水”,否决过投资10亿元的紫柏山风力发电,否决过2亿元的生物质发电和矿产开发重大开发项目。关停过7家淘金和矿山开采企业。
  近年来,留坝开展植树造绿,累计实施造林工程4.8万亩,绿化植树276.9万株,栽花种草200万株,森林覆盖率再提升3个百分点。
  留坝没有工业,坚持“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思路,旅游“一业突破”的发展方向,以“建设中国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作为突破,科学确立“四养一林一旅游”的发展路径。
  青桥驿镇狮子坝村周建友,依托林地资源,拿政府5万元贴息贷款,养鸡养蜂和种植中药材,一举脱贫。
  马道镇花草门村90后赵敏,辞去大城市工作,回到小山村创业,养野鸡种天麻,收入不比城里差。“我想让奶奶早点过上好日子。”赵敏说,漂泊在外,饱尝对亲人的思念之苦,也挣不下钱,回到家里,既能创业,还能照顾家人。
  江口镇农民李东琪,以前种香菇因缺技术而失败,损失惨重,便远赴宁夏打工,在建筑工地从事重体力活。去年,留坝县出台发展香菇产业的扶持政策,加上县镇领导出面说服,李东琪鼓起勇气,回到老家重抄旧业。
  有了良好的生态,宽松的创业就业环境,以前在外地打工的人,陆陆续续把技术、资金和信息带回家乡投资兴业。 
  扶贫社助力添火
  留坝县的扶贫主导产业,怎么能够迅速形成适度规模,不输在产业链上。全国首创实践的扶贫互助合作社发挥了作用,扶贫社把农民绑在产业链上,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民不为生产什么能赚钱而发愁,因为有扶贫社的订单合同;不担心不会养、不会种,因为扶贫社的技术员会培训指导;不担心农产品没人要,因为给扶贫社打个电话,龙头企业会上门回购。
  丰富的林地资源,加上扶贫社搭建的平台,产业发展如虎添翼。全县75个行政村全部覆盖,73个扶贫社与龙头企业签定订单合同,散养土鸡、土猪、土蜂,生态食用菌、中药材、板栗、橡子林,实现“做特做优做高端”目标,土鸡每斤卖到24元,土猪肉卖到22元,土蜂蜜卖到近百元。带动1318户3353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其中有32个扶贫社还为群众分红120余万元,1000余户得到大红包。
  目前,全县已建成食用菌产业基地52个,江口镇磨坪村、小川子村、河西村、漩滩村,马道镇沙坝村,玉皇庙镇玉皇庙村,武关驿镇红岩沟村7个生产示范基地;已建成标准化食用菌大棚1503个,新发展食用菌687万袋,带动700多户,户均增收5000元。
  另外,留坝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林种植科技示范户9户,建成经济林示范园、示范点10个,完成核桃、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12750亩,示范带动5300余农户。全县干杂果经济林年产值达7055万元。发展红豆杉、七叶树等珍稀苗木和常用造林绿化苗木3000亩,苗木200万株,年产值达1605万元。发展林麝特色养殖公司2家、养殖场点38个,林麝养殖存栏1388只,产值达1700余万元。
  如今,留坝县先后拿下了香菇、木耳、土蜂蜜、板栗、银杏、西洋参、猪苓7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成为全省地标认证最多的县。“四养一林”产值1.5亿元,带动贫困户增收5000余元。到2020年,林业产值达到14亿元。
  “老百姓人均收入70%来自生态和绿色产业,并在产业发展上获得红利,将绿水青山转化成了金山银山。”留坝县委书记许秋雯说,留坝良好的生态资源,让农民能够更充分更公平地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