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生态美 农民富
——我省发展林下经济侧记
  本报记者 王缠卫
  安康市岚皋县地处我国富硒资源核心地带,又是国家“南水北调”重点水源涵养区,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理想之地。全县森林覆盖率78.6%,可利用林地面积约160万亩。这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全县经济发展优势在山、潜力在林。
  林下种植 效益前景广阔
  被誉为我国“魔芋之乡”的岚皋县,魔芋产业经过30多年来的研发,现在全县种植面积达到了9.4万亩,产量达到了9.8万吨。已经建成魔芋加工企业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魔芋的生产和销售具有一定能力。
  4月是魔芋的种植期。蔺河镇蒋家关村支部书记伍先忠和一伙村民正在刺槐林地里翻土、种植魔芋。这个村有380户种植魔芋,其中贫困户187户。全村种植面积7500多亩。2017年魔芋市场收购价格为每公斤5元左右,种植户仅此一项可增加收入3000元。
  “过去,村民是在房前屋后小面积种植,通过土法制作成魔芋豆腐供自家食用,在市场上没有多少经济价值。现在,魔芋用途十分广泛,特别在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应用价值很高。”伍先忠说。
  今年,蒋家关村计划增加种植面积1500亩,并利用“三变”改革专项资金建一座魔芋加工厂。所生产的利润作为分红,让全村的贫困户都受益。
  岚皋明富魔芋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岚皋县一家大型魔芋生产企业。为了鼓励有条件种植魔芋的贫困户发展魔芋基地,岚皋县试点探索“资产收益式”扶贫模式。即将国家所投入的扶贫资金交由龙头企业扩大再生产,企业将国家所投入的扶贫资金作为虚拟股本金,按照1股1000元的标准,每亩魔芋折算1股,量化到魔芋种植贫困户,每年享受5%的分红,分红3年。
  2017年10月,岚皋明富魔芋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据“资产收益式”扶贫试点方案,首次为197户种植贫困户分红35万元,人均分得红利555元。这即解决了贫困户销售难的问题,保证了贫困户的收益,又解决了企业生产缺少原料的问题,一举两得,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林下养殖 传统资源开掘新局
  4月18日清晨,滔河镇同心村风景秀丽,高山流水。绿树掩映间,成排的蜂箱、蜂桶错落有致。
  有十多年养蜂经历的田世明,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沿着蜂箱细心观察蜜蜂生长情况。他养蜂的技术早已经成熟,现在养蜂320箱,到今年6月,他的蜜蜂能分到600箱。每箱一年能给他带来600多元的纯收入。
  深山腹地的同心村,产业选择的余地很有限,但是这里历来有养蜂的传统。每年4月间,苍翠群山里芍药、板栗、槐树、黄连、白芨、野菊花等相继开花,蜜源丰富。因此,当地政府发展林下产业时,理所当然地想到了养蜂。
  “这里海拔高、无污染、花源足,关键是水系干净。”滔河镇镇长闫少锋说,全镇森林覆盖率86%,境内植被丰富,发展山林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镇林下养蜂35242箱,林下土鸡喂养114200只,林下特色山羊养殖12320只。
  岚皋县林下养殖以林畜、林禽、林蜂三种模式为主,截至去年年底,全县发展林下养蜂6.4万箱(桶),产值3500万元;发展林下养羊、林下养猪19.5万头(只),产值1.13亿元;发展林下养鸡191.8万只,产值1.08亿元。林下养殖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亮点。
  林下经济 绿水青山能生金
  2017年,岚皋县围绕产业脱贫、产业致富目标,加快林芋、林药、林菜、林蜂、林畜、林禽等林下特色种养发展模式。初步建成了林木产品加工、林下种养、特色林果、富硒茶饮、森林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全县林下经济实现综合产值8.03亿元,林下经济产业吸纳从业人员5.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04户,户均创收7000元,林下经济产值占全县林业产值的64%,林下经济基地建设全面发展。
  这只是我省发展林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省林业厅以民生林业为总揽,坚持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陕西林业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林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515.9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213.7亿元,年均增长27.1%。
  据统计,目前全省涉林企业2000多家,2017年,经省林业厅认定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04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9家。引导龙头企业按照“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据统计全省林业产业涉及贫困户18.27万户、55.15万人,实现贫困人口增收9.51亿元,人均增收1724元。
  据国家林业局西北规划院调查评估,2015年陕西林业产业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3541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对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贡献1287元,占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3%。林业已经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