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党旗映热土 乡村换新颜
老县镇党委书记李绍彬(右一)、镇长胡杰(左一)深入农户查看食用菌产业发展。
老县镇惠安养牛场。
李孝清 通讯员 陈林海 王焕然 文/图
老县镇位于平利县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距安康市18公里,与汉滨区毗邻。全镇辖11个行政村,一个社区,4555户,总人口2.2万;2016年在册贫困户1286户,3372人。
近年来,该镇通过“支部+”的扶贫模式,让山上更绿,产业兴旺,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到处呈现出富裕、文明、法制、和谐、美丽、繁荣的景象。能有如此大的变化,关键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及时转变,工作认真,态度和蔼,一心为民。更重要的是新民风建设硕果累累,提高了村民致富的积极性,不等不靠,结合自己实际,发展各种特色产业实现脱贫。
推进民风建设 构建和谐乡村
该镇以“支部+”系统思维为引领,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打造“支部+新民风”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增强全镇干部群众对新民风建设的思想意识,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迈进小康社会,建设工业重镇、旅游休闲小镇提供了良好民风保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镇推广“村民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模式,促进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建道德评议机构,开展道德评议、新民风移风易俗活动,深入整治陈陋习俗,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弘扬勤劳致富、勤俭持家传统美德,表彰勤劳进取、创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懒,抵制争当贫困户、等靠要的不良之风,广泛开展“诚、孝、俭、勤、和”的新民风建设活动
该镇始终坚持树立健康家庭价值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家风家训建设,提升群众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坚持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结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统一的工作方法。通过新民风建设活动的开展,现已在全镇很快形成了人人勤劳致富,户户争当典型的良好风气。
政策引领助脱贫 三变改革促发展
该镇在“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工作要求,在本镇东河村成立了“平利县东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土地、林地资源和各类扶贫资金入股的新型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将农业、产业、扶贫有机相结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该镇推进“支部+集体经济+经营主体+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产业大户流转贫困户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济,贫困户在通过土地流转和优先务工等收入,实现产业脱贫。其次,以“订单”为联盟,由产业大户和贫困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贫困户按照要求提供农产品,企业托底收购,合作共赢,实现“订单脱贫”。
同时,该镇还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让贫困户以土地和山林入股合作社发展农产业,并参加合作社务工和股权分红,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该镇辖区12个农村党支部,共735名党员。近年来,镇党委紧紧依托“支部+X+贫困户”的脱贫模式,以基层党支部为引领,一对一帮困,手拉手扶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通过党员接对帮扶,贫困户以养殖富硒乌鸡、陕南白山羊、泥鳅、肉鸽等为特色,以规模化种植油牡丹、药材、魔芋为主导产业让村民增收,同时带动旅游发展。
木瓜沟村9组贫困村民陈续宏说:“我家9口人,多年来,都是靠在外务工为持生计。2016年,村支部联系到我,给我宣传了现在的扶贫政策,可享受5321扶贫贷款5万元发展养殖业。在党员干部的帮扶下,顺利地办完手续,建好了猪圈,购买了猪仔,当年就4个月的时间,收入了2万元。2017年,纯收入6万多元,实现了脱贫。今年纯收入大概在7至8万元。”
木瓜沟村13组,54岁的贫困村民杨小东说:“我家8口人生活,这几年多亏了党员干部的帮扶,让我发展养殖实现了脱贫。去养猪两头,养鸡20只,养白山羊72只,年底出栏了1头猪,40只羊,纯收入近5万元。”
据了解,该镇目前已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6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发展特色种养大户40余家,家庭农场11家,引进社区工厂4家,农村电商服务站7家。让贫困户土地有租金、入股有分红、就近务工能挣钱的多项收益,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老县镇惠安养牛场。
李孝清 通讯员 陈林海 王焕然 文/图
老县镇位于平利县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距安康市18公里,与汉滨区毗邻。全镇辖11个行政村,一个社区,4555户,总人口2.2万;2016年在册贫困户1286户,3372人。
近年来,该镇通过“支部+”的扶贫模式,让山上更绿,产业兴旺,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到处呈现出富裕、文明、法制、和谐、美丽、繁荣的景象。能有如此大的变化,关键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及时转变,工作认真,态度和蔼,一心为民。更重要的是新民风建设硕果累累,提高了村民致富的积极性,不等不靠,结合自己实际,发展各种特色产业实现脱贫。
推进民风建设 构建和谐乡村
该镇以“支部+”系统思维为引领,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打造“支部+新民风”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增强全镇干部群众对新民风建设的思想意识,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迈进小康社会,建设工业重镇、旅游休闲小镇提供了良好民风保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镇推广“村民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模式,促进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建道德评议机构,开展道德评议、新民风移风易俗活动,深入整治陈陋习俗,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弘扬勤劳致富、勤俭持家传统美德,表彰勤劳进取、创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懒,抵制争当贫困户、等靠要的不良之风,广泛开展“诚、孝、俭、勤、和”的新民风建设活动
该镇始终坚持树立健康家庭价值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家风家训建设,提升群众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坚持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结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统一的工作方法。通过新民风建设活动的开展,现已在全镇很快形成了人人勤劳致富,户户争当典型的良好风气。
政策引领助脱贫 三变改革促发展
该镇在“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工作要求,在本镇东河村成立了“平利县东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土地、林地资源和各类扶贫资金入股的新型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将农业、产业、扶贫有机相结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该镇推进“支部+集体经济+经营主体+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产业大户流转贫困户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济,贫困户在通过土地流转和优先务工等收入,实现产业脱贫。其次,以“订单”为联盟,由产业大户和贫困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贫困户按照要求提供农产品,企业托底收购,合作共赢,实现“订单脱贫”。
同时,该镇还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让贫困户以土地和山林入股合作社发展农产业,并参加合作社务工和股权分红,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该镇辖区12个农村党支部,共735名党员。近年来,镇党委紧紧依托“支部+X+贫困户”的脱贫模式,以基层党支部为引领,一对一帮困,手拉手扶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通过党员接对帮扶,贫困户以养殖富硒乌鸡、陕南白山羊、泥鳅、肉鸽等为特色,以规模化种植油牡丹、药材、魔芋为主导产业让村民增收,同时带动旅游发展。
木瓜沟村9组贫困村民陈续宏说:“我家9口人,多年来,都是靠在外务工为持生计。2016年,村支部联系到我,给我宣传了现在的扶贫政策,可享受5321扶贫贷款5万元发展养殖业。在党员干部的帮扶下,顺利地办完手续,建好了猪圈,购买了猪仔,当年就4个月的时间,收入了2万元。2017年,纯收入6万多元,实现了脱贫。今年纯收入大概在7至8万元。”
木瓜沟村13组,54岁的贫困村民杨小东说:“我家8口人生活,这几年多亏了党员干部的帮扶,让我发展养殖实现了脱贫。去养猪两头,养鸡20只,养白山羊72只,年底出栏了1头猪,40只羊,纯收入近5万元。”
据了解,该镇目前已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6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发展特色种养大户40余家,家庭农场11家,引进社区工厂4家,农村电商服务站7家。让贫困户土地有租金、入股有分红、就近务工能挣钱的多项收益,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